在常人看來,這七年中戰時頻發,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蟄伏七年等于白白坐視無數的機會從自己眼前溜走。
從司馬懿的角度來說,他不缺頭腦和見識,但司馬氏手里的那點資源卻不算多。
所以,贏,自然很好看,但輸,卻一次輸不起。
假使曹操最終敗了,而司馬氏一門又把寶全部押在他身上,屆時這個家族的處境就會很尷尬。
他們家的資源,還不夠保證新的贏家能夠寬宏大度、不計前嫌。
在這種輸不起的局面之下,你能考慮的,首先不是贏,而是不要輸。
至于所謂的「機會」,亂世遠還談不上結束,而對曹操這樣的明主來說,他用人看的是能力,而非功績。
所以,入仕早晚,起碼對司馬懿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一個人能對時局洞若觀火,卻又能謹小慎微,足足蟄伏七年,不容一絲一亳的不確定性,他的謹慎和耐心,只能用可怕來形容。
除此以外,另一個促成司馬懿接受征辟的因素,是這一次司馬懿的推薦人是曹操的高級謀土荀彧。
這里面并不是私交之類的問題,而是荀或對司馬懿的意義。
在秦漢時代,官方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察舉制,也就是由朝廷的在任官員來推薦。
一旦推薦成功,被推薦人在日后為官的過程中犯了什么事,負責推薦的那個人也是要受連帶責任的。
所以察舉制下,推薦者和被推薦者之間,天然就存在一種同盟關系。
司馬家原本屬于河內士族集團,由于實力并不怎么強,所以在曹操陣營之內,這一支力量所占的權重并不大。
如果司馬懿以河內士族子弟的身份進入朝堂,那也就意味著從起步開始,他所處的位置就是邊緣的,未來的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只能是一個未知數。
當時實力最強的是潁川士族集團,可以說,曹操夠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整個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潁川士族支持的緣故。
而荀或則是潁川士族的精神領袖,所以司馬懿得到荀彧的舉薦,也就意味著獲得了融入主流的機會。
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那個問題:作為弱勢的后來者,最明智的選擇是跟從贏家,而在贏家內部的派系當中,又最好是選擇主流中的主流,如此才能把不確定性降到最低,保證自己盡可能不要輸。
對司馬氏來說,一切切到此還遠遠不夠。
隨著曹操的逐漸老去,繼承人問題是曹氏集團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司馬懿選擇了投到曹丕的門下,做了曹丕的中庶子也就是太子的侍從之臣,與此同時,他的三弟司馬孚也開始步入政壇,成了曹植的文學掾這一次是標準的兩頭下注。
而南陽諸葛氏做得更絕:老大諸葛瑾投了東吳,老二諸葛亮投了劉備,老三諸葛誕投了曹魏三頭下注。
我現在的處境,與曾經的司馬家的處境,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勢弱。
比起宗王來說,王生既沒有身份,也沒有大義。
他的優勢,在于眼光,在于天下大勢的洞悉,在于他高筑墻,緩稱王,低調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