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征討漢中張魯的時候,司馬懿曾經諫言,應該一鼓作氣進而攻取益州,但并沒有引起曹操的重視,不過倒是由此引出了一個成語「得隴望蜀」。
即便如此,司馬懿依然屢屢獻計。
比如建議把漢武帝時用在邊塞地區的屯田制引入中原地區,解決了曹魏的糧食問題;又比如關羽水淹七軍、兵圍樊城時,主張聯吳抗劉、讓東吳抄關羽后路,既解了樊城之圍,又撕裂了孫劉聯盟,可謂一箭雙雕。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位置,最高也不過是一個太子中麻子算是太子的幕僚。
司馬懿真正開始進入曹魏決策層的核心,是在曹操去世、曹不繼位后。
因為曹操原本就是把他作為第二梯隊,給自己兒子留著的,這也是曹操在世時,對司馬懿是既用又不重用的道理。
這樣一來,拙拔司馬懿的恩典是曹丕給的,如此才能保證司馬懿是一個忠于曹丕的能臣,而不是一個尾大不掉的權臣。
從司馬懿的角度說,他在位不配才的情況下,還能忠于職守,屢出奇謀,歸根到底還是自己早就看破了這一層一格局決定結局,眼界決定成敗。
曹丕繼位為魏王后,司馬懿隨之升任丞相長史。
而在第二年,曹丕代漢自立,逼著漢獻帝退位自己當了皇帝,司馮懿也隨之一路升遷到了尚書右仆射。
曹丕兩次親自南下攻打東吳,留守許昌的都是司馬懿。
可見曹氏對于司馬懿的才能,是極為看重東漢末年的社會資源已經完全被門閥家族所壟斷,所以士族子弟只要愿意,求個官裝點下門面,實非常容易。
但要進入權力的核心圈子,在那個不是滅人就是被滅的時代,單靠門第和站隊也不可能。
說到底,決定一切的依然是能力。
因為司馬懿能力非比尋常,所以曹操、曹丕兩代人對司馬懿始終心存不安,明著在用暗著在防。
雖然司馬懿官至右仆射,但卻始終被不容許掌兵。
所以才搞出君主在前線帶兵打仗,臣子在后方看家的尷尬局面。
而且司馬懿留在許昌時,理能調動的武裝力量滿打滿算也不過5000人。
換句話說,曹丕寧可后方空虛,也要先防著司馬懿。
因為馬懿能耐太大,亂世離不了這樣的人,所以曹氏又不得不用他。
曹丕給司馬懿高位,卻不委以兵權,司馬懿對于自己君王的心思,自然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始終維持這一種盡職盡責卻又異常低調的狀態毫無怨言。
雖然是由荀彧舉薦,但是他和潁川士族的交往卻并不多,遠談不上結黨。
另外,所謂人脈,其核心在于利益交換,而不在于感情交好。
聰明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在于彼此知道對方有什么和需要什么,而不在于平時頻繁走動、吃吃喝喝。
以司馬懿來說,他一方面忠于曹氏,另一方面在內政上始終維護士族集團的利益,這對潁川士族集團來說已經足夠了,根本無需再見什么面。
而接下來,曹氏家族的「短命」問題,開始讓后面的歷史走向變得詭異起來。
曹操還好,活到65歲,基本算是及格,可曹丕39歲就去世了。
司馬懿年長曹丕8歲,當時47歲,正是盛年,而曹之子曹睿,繼位的時候才22歲,說不上年幼,但也絕談不上什么閱歷。
更要命的是,曹睿剛剛繼位,東吳孫權就北進攻擊襄陽和江夏。
于是司馬懿順勢擁有了統兵權,率軍擊退兩路吳軍,斬殺了吳軍將領張霸,由此升任驃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