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之后,司馬懿又率軍斬殺反叛的孟達,平定遼東公孫淵。
這里面斬殺孟達是先斬后奏,也是司馬懿為官以來頭一回有看似越界的舉動,但終歸是完全出于公心,所以曹氏也挑不出他什么毛病。
當然最重要的是,諸葛亮五次出祁山北伐,其中第四和第五次,魏軍的統帥都是司馬懿,最終不但抵御了蜀軍的進攻,還把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連續用兵,不僅帶給了司馬懿功勛和威望,也讓他和軍隊之間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
要知道,原先軍隊是完全掌握在曹氏手中的,而如今,曹魏權力版圖中的最后一塊,司馬懿也已經染指了。
照理說,主弱而臣強,強臣手里還有兵權,拿總該發生點什么吧結果什么也沒發生,司馬懿依然保持低調,讓交還兵符就交還兵符,讓退居二線就退居二線。
其實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曹氏能夠執掌中原,乃至廢漢自立,根本在于士族特別是潁川士族集團的支持。
這一點,到曹睿這,還沒有發生質變。
司馬懿能夠得到重用,乃至觸及到之前曹操、曹丕都不曾讓他染指的兵權,前期是因為他的能力,后期還要加上士族集團對他的支持,這一點到此也沒有什么根本性的改變。
兩個基礎層面都沒變,那他干嘛要折騰呢
人們總在提所謂「窗口期」役,或是一場比賽,這種提法倒是正確如果是治國、經商或是人生選擇,就要仔細琢磨琢磨了。
所謂機會,相當于把鑰匙,而環境或者說是大勢,則決定了你面前究竟是扇門還是一堵墻。
從古到今,無數人在面對所謂「窗口期」的幻像時,眼中只看到那把鑰匙,忘了自己面前的還是墻,最碰得頭破血流。
遠的不說,單說與司馬懿處于同時代的劉備,在得了漢中、丟了荊州的時候,就被所謂的窗口期所迷惑。
他看到的是曹魏實力暫時收縮,東吳的軍動量暫時居于弱勢,而自己和諸葛亮攢了多年的家底兒,此時竟然暫時居于優勢。
于是劉備企圖利用這個機遇期,撿軟柿子捏,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先滅掉較弱的東吳,進而進攻曹魏。
最不濟,也能撈到和曹魏南北對峙、二分天下的成果。
但劉備沒看到是,曹魏強孫劉弱的基本盤并沒有改變,蜀漢后勤困難的大問題也沒有改變。
這種情況下去東進攻打吳國,其實相當于要在兩輛疾馳的列車之間,利用短暫的空檔穿行而過。
假使你已成困獸,不賭就是死路一條,這么千無可厚非。
可如果不是,那這么干就極其危險,任何一個偶然因素都可能讓你萬劫不復。
于是,就有了火燒八百里連營,劉備病死于白帝城的結局。
比起劉備,司馬懿就要聰明得多。
他最大的聰明之處,就是只在大方向上自己的聰明,除細微之處,一概表現得守拙、僵化、不聰明。
政治上,對于所謂的窗口期視而不見,就是所謂的聰明的「不聰明」。
外戰上,兩次對戰諸葛亮,他只看蜀軍后勤補給困難、魏國國力強于蜀漢這兩個基礎之處,對于斗智、陣戰這些細節一概不問,最后靠一個「拖」字,活活耗死了小自己兩歲的諸葛亮。
與此同時,曹氏家族「短命」的詛咒」還在延續。
曹丕亡時39歲,曹睿干脆只活到36歲。
曹睿留下的繼承人曹芳,登基時才8歲而且這孩子不是親生的,是過繼過來的,連合法性都存在問從管理學來說,最高領導人頻繁更迭,往往是鞏固權力的大忌。
兩代短命皇帝,最后留下一一個年幼又合法性存疑的繼承人,這自然會讓其他曹氏成員對皇位產生覬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