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東面水路那邊的張光,到現在還沒有消息。
所謂的水陸并進,現在直接成了笑話了。
王敦若有所思,在一邊說道“我看我們也可以學學本朝的故事,佯攻劍閣,走陰平道”
三國時魏與蜀之戰的大體形勢是:魏軍主力由鐘會率領先取戰略要地漢中之陽平關蜀軍主力由姜維率領避開魏將鄧艾的攔截退守劍閣道鐘會所率大軍被阻于劍閣,寸步難進馬閣道早已廢棄,不利大軍行進,鐘會乃令副將田章率小股魏軍經馬閣道而進。
魏將鄧艾見大軍被蜀軍主力阻攔劍閣,乃采用兵法上“避實就虛“,“出敵不意”的戰法率少部魏軍從隴南而下“行無人之地七百里“,“經陰平景谷道“與田章率小股魏軍會于“漢德陽亭”,然后“先登至江郵”。
因蜀漢守將不戰而降,鄧艾得以進入四川盆地經涪,雒攻成都。蜀后主降,蜀亡。
王敦能想到的這一點,張弘自然也是想到了。
“李雄不可能不在陰平道上防備的。”
陰平道上,現如今已經有了關卡,只要李雄派些人上去防守,就不可能做到奇襲的目的。
與之攻伐劍閣,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
當然
還是有區別的,這最大的區別,就是走陰平道,輜重帶不了太多,攻城器具更是帶不了。
聽到完張弘的話,王敦也是沉默了。
鐘會鄧艾能夠成功,還是因為成都方面在陰平道上沒有防備。
“只是東面大軍無法與我等助力,北面大軍雖然兵多將廣,但李雄手下的兵卒亦是不少,而且還有劍閣這種地利優勢,若是我等硬闖的話,即便是益州內亂,但李雄只需要將三千精銳士卒放在劍閣,便可以讓我們十萬大軍不得寸進。”
若真是如此的話,那便是難勝了。
“以末將來看,不如等到來年開春,與東面大軍兩面合圍。”
從東面進攻,肯定是要選擇在春天的。
因為這是下游攻上游,夏秋的話是汛期,不利于作戰,冬天枯水期,加之天氣酷寒,行軍作戰的成本倍增,如果要從東面進攻,春天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
張弘心中卻是有其他的考量。
實在是
時不我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