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中一邊,張弘卻是一件開始做戰前動員了。
他這邊和張光的情況不一樣。
他手下的兵卒大多出自于雒陽,北營的精銳勇士,南營的能戰之士,至于那些州郡兵,只能做做輔兵。
糧草充足,兵員充足,張弘明白,現在已經是可以進攻的時候了。
尤其是在他得到益州內亂,李流暴死的情況下。
若不乘著這李雄內部混亂去進攻,過了這個時機,要想再次進攻的時候,恐怕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是故,張弘這次招來了校尉以上的所有領軍將軍。
“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環列,路途崎嶇,自古有天險之稱。三國時的諸葛亮就有“益州險塞“之說。故此,人們歷來把進出四川視為畏途。平時出人蜀地尚且如此,行軍征戰進入四川盆地更應是難上加難了事實上也不盡然。往前看,從境外攻入蜀地的行軍征戰行動不下數次,其中大多都取得了成功。可見天險是不足畏的,人謀可以涉天險。”
晉代從境外攻入四川。獲得占有全川的重大軍事行動共有以下幾次:
1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冬十月,平蜀。
2東漢建武十一年初公元35年,光武帝劉秀派兵由川北陸路和川東長江水路伐蜀,取成都,前蜀亡。
3三國時,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將鐘會、鄧艾自秦隴伐蜀。鄧艾出奇兵自陰平險道取江油,逼成都,成漢亡。
既然是要戰前動員,肯定是要將他們的積極性給動員起來了。
此番攻伐,即便是在蜀地內亂的情況下,肯定還是艱難重重的。
只有將士氣提上來了,這場仗才打得下去。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尚且未統一天下,便水陸并進,收復益州。他能取得成功,我等自然也能成功”
西漢末,王莽稱帝,天下大亂。公孫述乘機據有四川和漢中等地,于公元25年稱帝,是為前蜀。東漢光武帝劉秀在統一了中原以后,實力大增,乃向西北、西南進軍,統一全國。河西竇融不戰而歸漢。接著隴西隗囂戰敗,隴南天水等地也歸東漢控制。
“得隴望蜀”,就要進入四川了。建武11年初公元35年東漢大將來歙等打敗公孫述大將王元之軍攻下隴南之河池、下辯今成縣,西和等地,即將南下四川。公孫述十分恐慌,就派刺客把來歙刺死。加之隴南地區山高谷深,道路艱險、大軍糧運十分困難。自此地南下四川的攻擊受阻而停頓。同年春,東漢大將岑彭、吳漢等從湖北經長江水路攻蜀,先后攻奉節、重慶并圍攻武陽郡。公孫述大懼,又派刺客殺死岑彭。吳漢繼續統軍攻取廣都,與沿涪江而上攻取涪城的臧宮合圍成都,公孫述戰死,前蜀亡。
從上略述可見,東漢初之中央政權由北方隴南和南方鄂西兩地攻蜀歷時二年。先是攻擊隴南欲取川北,因此路線距成都最近,對公孫述威脅最大。但路途艱險,兵多則糧運閑難兵省則易為蜀兵所殲。只好囤兵隴南作為佯攻,而以自湖北沿長江而上作為主攻方向。因水路可載大軍,且便于糧運輸。
但長江三峽由下而上行舟多在春季枯水季節期為主,夏秋洪水期上溯幾無可能。故歷次大的軍事行動都選在“次年春”。東漢中央政權在攻蜀時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正是全盛之際。但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不僅連喪兩員大將,且前后費時二年之久,蜀道之難,行軍作戰之不易由此可見
由長江水路自下游湖北仰攻上游四川極為艱難。但若自長江上游四川東下湖北則容易得多。因少受冬夏洪水、枯水之限制。后來西晉初年滅吳時反其道而用之。即用水軍大船沿江而下,遂克吳都建業。故后人有詩云:“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乃寫實之作。
是故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事,雖然可以激勵一些不懂得歷史的人,卻激勵不了懂得這段歷史的人。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