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他們不斷引導小鮮肉和某人的摩擦,這個事情本身會吸引十個人觀看,但他們卻往往要營造出一億人觀看的效果。
最后拿著這些數據報表給商務部,然后商務部拿著這些東西到處去找代言和合作。
不是每一個企業的商務負責人都很專業,不少人只憑數據決定一切,一拍腦袋就選用了高數據明星。
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刷數據業務。
所以,注重刷數據的明星,基本上都是那種狂接代言的明星,而狂接代言本質上對明星來說好處不如躬耕作品多和穩,是純粹的消費熱度和名氣。
一個聰明的明星是不會這么做的,只有被公司擺弄、沒有主導權的年輕愛豆才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現實狀況,也確實如此。
這種情況下,聰明一點的愛豆,會在配合公司的同時努力爭取機會接大制作,力求趁有公司捧,多接制作精良的幾部大制作。
雖然累,但未來熱度過了,也不是沒有翻身的機會。
而沉迷在這種虛假的人其中的愛豆,天天跑商業通告,或者天價接一些顯然是圈錢或者洗錢的作品,看似充實,但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廠商上過一回當就不會上第二次當了。
到時候,要作品沒作品,要熱度沒熱度,哪怕是繼續刷熱度,也騙不了別人了。
畢竟帶貨能力,是有數據可以體現的。
一家公司上當,所有公司都能知道,因為很多數據在業內是瞞不住的。
這是后話。
在血月夕夜扒出了小鮮肉數據造假之后,匯源那邊當時嚇了一身冷汗。
他們差點就選擇了小鮮肉那邊,畢竟對方的數據看起來絲毫不遜色于許遠。但許遠的粉絲太過理智,不一定能夠帶動消費。
而小鮮肉的粉絲都是年輕小孩子,本身就是各大飲品的主要消費人群,購買理智也低,從賬面上確實比許遠更合適。
但要是排除數據,你去說小戰比許遠的代言能力更強,全國上下怕是都得被這個笑話逗笑。
大數據時代,大數據騙術太多了,一個不注意,就算是老馬也會失蹄。
第二天,匯源官V公開“辟謠”,稱的確和小鮮肉團隊有過接觸,但沒有提起代言的事情。
他們的第一代言目標目前來看,只有許遠一個人,而如果許遠不來,那么他們寧愿空出男代言這個位置。
匯源的表態,為這場代言大戰,揭開了序幕。
之后,統一、蒙牛、伊利三家大型飲品公司也正式宣布追逐許遠。
四大飲品集團,為了許遠,爭得頭破血流。
接下來,詭異的一幕發生了。
在許遠方面還沒有任何回應的時候,這四家飲品的銷售份額居然同時出現了小幅度的增長。
環比說明一切,他們又沒有搞活動,但近期銷售就如同搞了一波促銷活動一樣。
這是因為什么?
還能因為什么?
僅僅是官宣競爭許遠這個代言人,銷售就已經出現增長,這要是真的簽約許遠的話,伊利在奧運期間的銷售奇跡豈不是會再出現一次?
一時間,國內各大飲品集團紛紛開始官宣準備追逐許遠。
最后網友都麻木了。
國內飲品代言市場,群雄并起,都在等待許遠的回應。
然而許遠,卻要讓他們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