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流域最大的價值,是探索獲取文明資源。
然后這里生存著許多部落,可以作為熾金城的交流對象。
秦鈞把這些部落分為三類:一種是兩千年來繁衍擴散的夏族人,對這些部落要進行扶持;一種是和夏族沒有歷史糾葛的野人部落,可以正常進行貿易互通;最后一種是牛鬼族余孽,屬于夏族軍隊征討的對象。
在探索大江的同時,秦鈞又開啟了幾個項目。
首先,是養蜂和養蠶!
養蜂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這個時代的人類早已學會尋找蜂巢,煙熏趕跑蜜蜂獲取蜂蜜和蜂蠟的方法。
秦鈞需要做的就是把活框蜂箱造出來,并且把蜜蜂的習性,包括蜂王、工蜂、雄蜂的差異和行為特點教給族人。至于收捕野蜂的操作他就不參與了,畢竟他也只是查了資料沒有實際做過,需要族人慢慢總結經驗。
而且野蜂可能會蜇人,秦鈞可不想去受這種罪。
要是“龍昊天帝”去收野蜂,被什么毒蜂給蟄死那就搞笑了。
相比之下養蠶就復雜得多,因為這涉及到生物的基因突變,又是一項曠日持久的生物工程!
秦鈞先找到了桑樹,然后向大河流域的各部落發布懸賞,尋找生長在這種樹上而且可以吐絲結繭的蟲子。
這個懸賞令發布沒多久,就有一個部落進獻了一種棕色的野蟲。
據說這種蟲子在大江流域頗為常見,除了桑樹之外還能生長在榕樹、構樹、柞樹上,可以吐絲結出黃色的繭。
對照自己查過的資料,秦鈞判斷這應該就是野桑蠶了。
在現代社會,野桑蠶是一種害蟲,不過它們卻是家蠶的祖先。
把這種蟲子養個幾百年,期間不斷進行品種篩選,或許就可以得到白白嫩嫩的家蠶。
拿著一些野桑蠶繭,秦鈞開始嘗試繅(sāo)絲。
把這些蟲繭外層的雜亂絲緒,也就是“繭衣”剝掉放入水中熬煮,燒開之后堵住爐口讓火小下來,挑選七個蠶繭把它們的“頭緒”找出,聚合在一起穿過一個光滑的青銅小孔,纏繞在一個三角形木框上。
這樣不斷從繭上把絲抽出,秦鈞得到了一根幾百米長的淡黃色生絲。
絲的質量肯定是不如家蠶絲的,不過已經達到了“可以利用”的程度,這樣的話秦鈞就可以放心了。
人類不可能無緣無故去馴服一種蟲子,除非它們已經顯現出某種價值。
如果野桑蠶的絲完全無用,難道讓秦鈞再搞出一種宗教儀式,迫使后人去飼養、馴服它們?
繅出“洪荒第一根生絲”,秦鈞就把這個技藝教給了族人。
而他自己,則是玩起了蜂蠟。
這期間為了養蜂,族人在各地獵取了不少蜂巢。
把這些蜂巢放在一個圓木桶里,用特制的木架搖擺旋轉,依靠離心作用把里面的蜂蜜甩出來。
剩下的蜂巢放在熱水里熬煮,熔化之后以雙層麻布多次過濾去除雜質。
干凈的液體靜置冷卻,上面就會浮起一層黃色的蜂蠟。
蜂蠟可以做蠟燭,古代的蠟燭就是用蜂蠟制成,所以貴不是沒有原因的。
另外蜂蠟還可以吃,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至于味道……有個成語叫“味同嚼蠟”,所以想想就知道了。
蜂蠟更重要的價值,是用“失蠟法”進行金屬鑄造。
將蜂蠟捏揉、雕刻成想要的形態,把泥漿淋在上面形成厚厚的外殼,泥漿凝固干透之后小心地焙燒,蜂蠟熔化從預留的開口流出來。失蠟的泥模倒立放在沙盒里,熔化的金屬液灌注進去,最終得到的就是蠟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