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愛吃內臟的就是希臘。
他們的歷史和華夏差不多,他們的歷史也是一場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奮斗的歷史。所以他們吃東西也不浪費,什么內臟什么的都吃!
不過做法比較簡單,就是燉的烤的。他們的傳統羊腸做法很有意思,也是烤的。
他們把羊腸洗干凈后里面塞上羊肉或者雞肉,在炭火上慢慢烤;或者把羊心羊肺之類的內臟切碎用香料腌制之后塞入羊腸來烤,味道么,偶爾吃吃倒也不錯,但是常吃就不行了,香料味道太濃郁了。
“艾米莉亞,從車上把菜刀拿來。”蕭鵬因為要負責做菜,所以在雅典買了一把菜刀隨時帶著。
卡汀娜聽后說道:“我這里有菜刀。全套的。”
蕭鵬搖了搖頭:“用不慣。”
西餐廚師手里的菜刀都是功能明確的,廚刀和食物對應,每個廚房里都能找到十幾把廚刀。但是中餐使用的往往就是一把方片大菜刀,一把菜刀闖天下。
這方片大刀絕對是多功能的典范了,一刀五用,簡單來說就是‘前切后跺中間片,刀背砸泥把搗蒜’:切絲切丁切片的時候,只用刀刃的前半部分和原料接觸,省力又快捷;而剁骨頭的時候就要用靠近刀把的位置,這樣能用的上力;當切片的時候就用中間,這樣力道均勻,保證切出來的食材厚薄一致;如果要拍蒜泥?把刀一橫直接拍上去;而刀把還可以代替石臼把打算搗成蒜泥。
小小一把菜刀,就能充分的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來。
其實中餐刀不止方片大刀一種,還有前方后圓的馬頭刀;前圓后方的圓頭刀;剔骨剔魚的剔骨刀;類似于斧頭的‘斧形刀’,比方頭大刀細一半的偏刀等等,但是所有刀的造型都是跟方片菜刀一樣寬寬大大,都可以一物多用。
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也是有原因的,華夏自古以來就是資源匱乏,匱乏的不光是糧食,也包括鐵器。所以一把菜刀甚至都能傳幾代人,這也就是為什么古代三百六十行里有個專門的行業叫做‘削刀客’,就是我們小時候常見的那個喊著‘磨剪子戧菜刀’的職業。
不過在一些外國人眼里,中餐的方片菜刀成了華夏人‘做菜不精細’的代表,怎么能一把刀做所有菜呢?
當卡汀娜他們看到艾米莉亞拿出來方片大刀的時候就有點傻眼。
“這樣的菜刀能用么?”卡汀娜好奇問道。
“你就瞧好了吧您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