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忽爾達繼續跳著圓圈舞,晃動雙肩,且俯且仰,時而連續轉動身子,讓袍子下擺旋轉起來,他邊跳邊唱:
“
馬背漢子向南來,
白云追了幾千里,
雄兵漫漫幾十萬,
好兒郎,
齊下水;
海浪浮船飄向北,
烈火烹油狼煙飛,
哪個不是爹娘養,
息兵戈,
兄弟淚。
”
(注:能歌善舞,幾乎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且,在沒有大規模流行傳播工具的時代,看見什么唱什么,應景生情,都幾乎是習慣。
本人年輕時候采訪,有多次特意到宣傳文化部門,順道去采風當地的民歌、舞蹈和戲劇,還有很多人可以隨口唱出內容來,有一些固定的格式和常用詞組,蒙古甚至吃飯的時候,拉琴唱歌,連客人都來唱幾句,不是現在KTV內容,漢族也都還有。)
忽爾達把歌子唱了一遍,舞了一遍;
全船艙里面,只聽到一片手拍桌子的響聲,還有“嗚嗚、噢噢、嗨嗨、踢里踏拉”各樣的響動,海力等親兵,直接拿著刀,從刀鞘里面拔出來,然后插回去,只聽到兵器摩擦的嚓、嚓、嚓的聲音,很是鼓舞人心。
接著,忽爾達唱了第二遍全艙的人,就開始站起來,跟著忽爾達做跳舞的動作,雖然不很整齊劃一,但是勝在氣勢磅礴。
待到忽爾達唱第三遍的時候,全船艙的都跟著唱起來,舞蹈的動作,也跟歌曲的內容,聯系多一些,比如:
唱——馬背的——時候,身體向后仰,
唱——漢子——時候,左右晃動雙肩,
唱——向南來——時候,左手臂略作捧心狀,右手高高向上深舉出去,然后,個人手掌擺動的動作,就各自發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