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并稱顯學。??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在漢武帝時,董仲舒為維護**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后興起。】
【注: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墨家約產生于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后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注:道家,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于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對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宗教、思想、文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后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并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于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以道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為道家。創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莊子、彭蒙、田駢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莊子》外,還有《黃帝內經》、《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易經》等。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論體系,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類。老子認為是三(三才)生萬物;孔子認為是陰陽、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生萬物。】
【注: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于法律的實際效用。?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
林夕說:“若是愛,并且需要道來運載呢?”
煒杰道:“上將軍是說,宇宙有運行的規則,而這個規則的總根在愛?”
林夕拍掌道:“夫子說,人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今日一觀,煒杰師傅聞而知之,聞弦歌而知雅意,不愧文思通達,倒是難得。”
【注:“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出自于《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的《生而知之者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