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論吏士行能令》:“一似管窺虎歟!”(就好像從細管里看老虎。)
此處林夕用這個詞是表示大家再用漢文化中的雅言級別的對話。
“雅言”是中國最早的通用語言,在通用意義上相當于現在的普通話,后人將古代通用的上古音系稱為“雅言”。
其音系為上古音系,中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于是就出現了“雅言”。
與之相對應的則包括古語用詞。
因為記住官話和上古官話用詞需要很好地教育背景和訓練,并且在與當地方言俚語中保持不混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從是否會雅言發音,以及使用雅言的用詞,能夠非常明顯地分分辨受教育的程度。
目前很多人多數將雅言偏重研究發音,而不太重視伴隨的古詞,因為大部分雅言的音,是隨著時代變化的,很難遺傳和流川,詞的變化要慢得多,所以容易忽略雅言的詞和音和慣用型的三者統一。
也因為如此,現在雅言多指古代漢語的發音。
但事實上,在古代語言環境中,發音當然是非常容易分辨的,比如現在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孩子,一口京片子,但是你要讓他用美好精準的用詞,可能極為困難難。
所以,雅言不應當脫了雅言用詞和慣用型來單純地討論雅言的的音。
順便說說,周以前漢語的具體形式已無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朝時期標準語的前身。
周期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洛陽雅言。
雅言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周代文字學的是商朝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學習的。
古代的雅言(中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于今天的普通話)就是夏言。
相傳夏朝建都在河南洛陽及周邊地區,商朝建都地點也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所以中國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應當就是在洛陽一帶,據推測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河洛語(今洛陽話)為標準音。
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和后來的夏、商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平原的中原地區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中心地區。漢族的本來名字是華夏民族。華夏這個字具有很深奧的意思:華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禮儀之盛。雅言,就是夏言(夏朝官方語言)。
洛陽雅言,古稱河洛語,河洛話,今稱洛陽話,是中國最早的通用語言,其音系為華夏傳統的上古音系。
但是不等于今天洛陽話就完全等同于古代雅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自此,洛邑的語言就漸漸成為了整個東周時期雅言的基礎。春秋時期,孔子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據傳,孔子正是用洛陽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
這下子,現場的人都歡呼了起來——這從龍之功,算是落著了。
林夕等著大家歡呼聲小了一點,接著說:
“只是今后這土地,軍功封爵免稅投寄之事,是不能再有的。
任何投機取巧不勞而獲,是不允許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