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編輯了一條動態,發送了出去;
“感謝各位對《321》的支持與喜愛,也感謝劉文強導演和《故事中國》節目組給的這一次機會。
其實做為《那兔》劇情的延續,在編寫這段劇本的時候,我心里是有壓力的。
一個是因為真人作品,不好和動漫作品互動。一個也是因為,在央視的舞臺上構建這么一個悲劇為主基調的作品,會有些不合適。
有一句話說的好;痛苦很好拼寫,但是痛苦抒寫偉大,殊為不易。
很高興這一次不自量力的嘗試,能夠入得各位親們的法眼,能夠打動你們的內心——這比任何的獎狀和贊譽都重要。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我的年齡大了,這些年看到身邊的年輕人遇到一些困難就抱怨,經受一些委屈就頹喪,心里就總在思考一個問題。
我們國家兩彈一星的那個年代,大多數國人都經歷過戰爭。亡國滅種的恐懼經歷如芒在背,所以哪怕再勒緊褲腰帶,哪怕付出再大的犧牲,也有很強的韌勁。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這些生長在和平時期的孩子們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到現在正在成長的零零后甚至一零后,國家和民族的那些屈辱和艱難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很遠很遠的事情了。
現在年輕人幸福感來源,和我們那個時代已經發生了改變。年輕人對比的不再是新中國和舊中國,并不是吃飽飯和吃不飽飯,不再是奴役和被奴役。而是中國對美國,中國對日本。中國的年輕人用什么品牌,住什么房子開什么車,外國的年輕人用什么品牌,住什么房子開什么車這些東西。
政治課本上寫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句話,到現在已經成為了現實,并展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們面前了。
如果我們現在再經歷一次兩彈一星時面對的困難,這些年輕人能做到哪一步?
我希望這些未來的國家棟梁,還能做到我們父輩的那一步。
所以我覺得我有責任把這些經歷講述出來,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當初我們的父輩為了今天是如何奮斗的。
也希望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夠把類似馬蘭精神,類似鐵人精神,類似焦裕錄精神這些非物質的東西傳承下去。
像我們的父輩一樣,在今天還未突破列強壁壘封鎖的技術領域,比如光刻機,比如發動機這些高精尖的領域里拼搏出屬于新一代的中國精神,做出新一代的中國成績。在今天已經突破了的領域里,哪怕是生活常見的領域和崗位上,不辜負前人的付出,做的更好一些。
這是《那兔》和《321》這整個系列片里我想表達的東西。
由衷的希望,三十年之后的人們,也能在舞臺上用《321》這樣的作品,來緬懷來感謝來致敬諸位當下的付出。
這是老夫身為一個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文化工作者,不自量力的愿望。”
隨著李世信這一條長長的動態一經更新,評論區中一片沉默。
可隨即,李世信微博中沙雕網友們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隊形,出現了;
“這就是我為什么喜歡信爺的原因啊、”
“魂淡。我特么竟然要從一個老頭身上體會家國情懷。信爺,別的不說了,就沖你今天這條動態,你什么時候死,我什么時候脫粉!”
“再一次淚目。信爺請放心,今日中國,有我!”
“今日中國,有我!”
“今日中國,有我!”
“今日中國,有我!”
滴!
獲得附加【振奮】的喝彩值,364512點!
一片隊形之中,李世信的耳旁,再次傳來了一聲輕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