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送動態的第一時間,李世信其實心里就有了計較。
隨著《紅盔》熱播全網觀眾對這部消防題材電影的熱捧,以及之后人民日報的點名,自己的主流關注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巔峰。
在如此大的熱度之下,但凡顧鶴有一定點的理智,都不會選擇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來自討沒趣,更不會冒著被自己幾百萬粉絲嘲諷的風險出來當眾對線。
不論之前是多么大的梁子。
娛樂圈的規則,從來都是這樣。
也就是料定了這個形勢,李世信才毫無顧慮的發起了攻勢。
既然你不敢跟對線,老夫當然是要罵個爽啊!
這可不是突然襲擊。
一個六十幾歲的老同志,絕對不會去騙,去偷襲。
對于李世信來說,這才不是什么下三濫的招式,也不是什么上不得臺面的陰謀。
而是徹徹底底的順勢而為——趁著我強,噴你出翔!
其實隨著知名度和粉絲量的提升,李世信的搞事風格也在隨之不斷的更新換代。
以前是自己什么都沒有沒辦法,除了碰碰瓷刷一刷人設,搏一搏網友的同情心之外,憑借自身的知名度和圈內地位什么事兒都不頂。
但是隨著李世信這塊金子招牌不斷的發光發熱,以前用的那些小套路,他已經不屑去搞了。
搞劉昕搞華章,因為自己的粉絲數量不占優勢,不能在公眾平臺上去取得話語權,還可以以小博大。
但是現在搞顧鶴,李世信是一點壓力都沒有。
顧鶴牛逼牛逼?
可以說是非常的牛逼了。
憑借這貨此前幾部現實類題材而影視劇取得的成績,以及后來幾部頗受其中的主旋律電影接二連三的上馬,顧鶴儼然已經成為國內超一線的導演。
要不是因為這個,在華旗里面顧鶴也不可能我行我素,一副誰也不鳥的操行。
說句不中聽的話;要說在導演圈的咔位,李世信哪怕是拿了十幾億的票房,和顧鶴比還是差了個檔次。
可是在微博上,一路走來一路堅持群眾路線的李世信,和顧鶴的差距可就明顯了。
隨著《紅盔》放送結束,李世信的微博粉絲已經突破了八百萬,直奔一千萬而去。
可顧鶴當了十幾年的導演,拍了七部片子,粉絲才多少?
不過是百萬級別!
也就是因為這個,李世信懟起顧鶴是一點心理上的障礙都沒有。
微博。
“顧鶴,我不喜歡你。
這個不喜歡,并非先入為主的偏見,也并非與生而來的歧視。”
隨著李世信文章的開場白顯示在千千萬萬個屏幕之前,網友們笑噴了。
這尼瑪,像極了是情竇初開的小朋友收到情書之后的拒絕信好不?!
“事實上,我也曾喜歡過你。當你初入影視圈,拍攝了那部展現底層務工者的小成本電影,獲得了大學生電影節金獎的時候,我也曾欣賞你影片中的靈氣,也曾欣賞你難掩的才華。
那個時候的你多好啊?
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敢于用你的鏡頭將這些社會不被注意的邊角,將那些大部分媒體都不愿意去訴說的疾苦展現給我們的觀眾。
可是在那之后,你變了。
在你名聲鵲起的那個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留過洋,且從事腦力勞動者實屬少數。而大多數的平民百姓,都還處于從經濟到訊息的雙重圍墻之中,對外面的世界,對外面人對我們的看法懵懵懂懂充滿好奇。
毫無疑問你有了名氣也有了地位,每每你在采訪之中大談國內國外,將兩個地域兩個文化之間橫加對比,高談闊論的時候。你就成為了普羅大眾心目中的高級知識分子,是那個時代的青年所仰慕的對象。
從那個時候,我不喜歡你了。
因為你總是說著國外怎么發達,國內怎么落后。總是說著國外人如何處事,國內人又如何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