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很快過去。
隨著放映廳中的燈光亮起,場內有一些觀眾陸續起身離場。
但是大部分人,還安安靜靜的坐在座位上。
“李老師,現場的觀眾的反響似乎不錯。”
在大熒幕放出的微光照射下,徐瀟探身到了李世信的身邊,說了這么一句。
但是李世信卻暗暗的撇了撇嘴。
觀眾反響好不好,他應該是全場最有發言權的人了。
不為了別的,就因為系統喝彩值收入,就已經能夠代表觀眾的情緒反饋!
而這一場電影下來,他的喝彩值收益只有可憐的七千多點。
對于全場四百人的觀眾數量,這個收益.......只能說很一般。
而且剛才整場電影過程中,李世信都在觀察著觀眾的反映。對于《伶》的情節,老外們反應的非常淡定。幾處李世信認為的劇情**和角色展現點,都沒有太大的情緒收獲。
真正爆發出喝彩值的,反倒是片子里京劇相關的一些橋段。
也就是說,一群傻老外根本就沒怎么看明白電影,只是覺得片子里的京劇橋段很有視覺沖擊力。
這他媽就很尷尬。
對牛彈琴嘛這不是!?
接下來的時間,李世信在場內簡單的和在場的影評人進行了一番交流。
直到他以導演身份,將《伶》這部片子所展現的精神內核,以及對各個角色的解讀剖析了一番之后,現場才稀稀拉拉的響起了一陣莫得情緒,只是禮節式的掌聲。
看到這個場面,就算是劉峰老爺子都看出了端倪。
“怎么跟在國內上映時候的景象,不太一樣呢?世信,這群老外......是不是不喜歡咱的片子啊?”
沒等李世信回答老爺子的納悶,一旁的徐瀟便略有些尷尬的擺了擺手。
“《伶》這部電影可能是因為時代背景的關系,國際觀眾看不明白。像戲班的賣身契呀,像戲班子的制度和規矩呀這些時代背景和社會因素,他們不能理解。可是沒關系啊劉老爺子,咱們還有兩部片子沒上呢!《只要愛》和《入殮師》可都是當代背景,不需要對中國文化有那么深的了解也能看懂的,咱們奪獎還是有希望的!”
隨著徐瀟的解釋,一群隱隱有些擔憂的老粉們,再次支棱起來,振奮的和李世信一起離開了放映廳。
......
雖然有自我安慰的嫌疑,但是對于徐瀟的說法,李世信還是有點贊同的。
《伶》這部片子講的是什么?
是舊時代京劇伶人這個社會最底層的群體,在大時代變革下的動蕩命運。更是被封建社會踐踏的華夏子孫,對侵略者的反抗和對命運的反抗!
不了解那一段歷史,不明白戲子這個群體的社會地位,期望老外們體會出影片想表達的精神內核,屬實是有點難。
“不慌,還有兩部片子。而且競賽環節的觀眾反響又不是評審團的決議,得不得獎的還兩說。”
酒店客房之中,看著窗外的日頭已經落下了柏林城的地平線,李世信用了的拍了拍自己的臉頰,將搭在沙發上的外套披在了身上。
時間已經是下午五點——約飯的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