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釜山電影節,李世信還是很有興趣的。
倒不是李世信想借著這個電影節揚名立萬。
畢竟咱老李也是參加過柏林電影節并且拿過獎的國際巨星,像釜山這種B類電影節,其實對他這種在國內已經揚名的導演或者是演員,吸引力有限。
拿了獎,錦上添花。
但是沒拿獎,也不耽誤什么。
雖說日韓的兩大電影節,也就是釜山和東京電影節影響的電影市場不小,但是對于目前不缺錢,不缺國內名望的藝人來說,還算不上什么必不可少的東西。
李世信真正感興趣的,是這兩個電影節對自己和自己作品,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
因為文化圈子。
眾所周知,歐洲電影節對于亞洲影人其實是個地獄級的副本。為啥這么說?
因為文化圈子不同,導致東西方影人對作品的審美是有很大差距的。
就跟中國人看不懂一些國外電影中的宗教隱喻,但是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盛行的歐洲,觀眾一打眼經明白一個道理。
很多東方影視作品中的含蓄的鏡頭語言和一些眾所周知的含義鏡頭,在歐洲人看來其實也是鴨子聽雷。
永遠別高估專業影人。
任何人在面對自己文化圈子和積累之外的事務,其實都和普羅大眾沒什么區別。
但是這個文化壁壘的問題,至少在以中華文化為基石演化而來的亞太地區,是不成立的。
就比如日本的宅文化,動漫文化,韓國的游戲文化和男女團文化在中國國內可以無障礙盛行一個道理。
大家除了語言不同之外,文化理念都是從一個出發點演化而來的。在流行文化上,也有著很多的共通之處。
這就引發一個問題;
歐洲人可以裝的傻,在亞太地區的影視圈,行不通。
就比如《入殮師》這個作品,在歐洲電影節雖然引起了一些轟動,但并非是大放異彩。在柏林電影節,李世信拿到影帝其實更多的是趙瑾芝和萊亞比比西之間的斗爭妥協,跟片子本身沒有多大的關系。
但是如果拿到釜山電影節或者是東京電影節,如果評委還以西方影視圈那一套去評定,那......
這么說吧。
在大眾都能看懂片子,并且認為片子質量上乘的情況下,如果評委非要拿一些細枝末節去挑刺兒,那這個電影節以后就不用辦了。
這么說或者有些極端。
但是至少,不專業且帶有太過偏見的影評態度,會直接讓整個電影節在輻射地區內的可信度降低。
而這種B類電影節能夠在歐洲三大電影節輝煌下維系下去的關鍵,就在于對于地區內的展業程度和影響力!
舉個例子,金馬。
在李世信的那個時空中,這個電影節一度是國內包括香港地區影人們刷聲望的主戰場。
但就是因為個別人表現出強烈的政治立場,并且得到了評委會的放縱,國內影人直接來了個集體拋棄。
曾經一度代表了華語電影最高榮譽殿堂的電影節,直接拉胯成了一個無人關注的地區內影人聚會。
對于這種地區類性質明顯的電影節,失掉專業性等同于失去一切!
清楚這一點,李世信倒是挺期待自己的釜山一行來了。
拿著電話,李世信勾了勾嘴角。
“釜山電影節啊,成啊!什么時候動身你們來電話就好,但是我覺得既然是參加,那就好好的參加,拿出咱們的誠意來。”
“干爹,《流浪地球》上下兩部曲參展,還不算誠意?”
“這叫什么誠意?”
聽到電話那面李倦似乎有些汗顏,李世信呵呵一笑。、
“為了表示對釜山電影節的重視,我覺得吧,應該帶著老夫所有的作品參加展映。”
“哈?”
“哈什么哈?長片這一塊,《閻寶霞》《入殮師》《伶》《紅盔》《奇怪的她》《流浪地球》兩部曲,全帶上。短片這一塊,《漠北》《唯有你》,對了,那兩部兒童公益短片《選擇》和《解脫》也別拉下。至于《只要愛》,就參加兒童片單元的評選好了。”
聽到李世信的想法,李倦懵逼了。
“我的天,老頭......你這是想屠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