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提到這點,是因為檢察官詢問了霍利斯,死者有沒有在鎮上銀行存款。
無論如何,死者在鄉村買了個漂亮小房子,有仆人,還經常吃魚子醬,都透露著有錢。
但霍利斯表示,死者沒有在銀行有任何存款,包括薪水,都是發了取出來,死者自己表示,他喜歡把現金放家里,但在死者家中,沒找到一分錢。
“財物還失竊了?”廣橙用手邊的中性筆標注,其實之前他也是一邊看,一邊標。
緊接著取證人員拿出一個被砸碎的綠色盒子,治安官表示,這就是死者裝錢的小盒子。
基本上小山村的重要人物都被傳喚了個遍,還有山村郵局領導,死者死前沒有收到任何包裹。
死者也不經常寄信,偶爾一個月兩三份,但死前三個月沒有寄。
“說起來,小蘇是為什么對外國這一套破案如此了解?”廣橙心中萌生疑問,到現在為止,從案發到一層層審問線索的推進,讀起來是有點流水賬。
造成如此印象的根本原因是,審問出的線索,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這全部都需要讀者自己篩選。
廣橙倒覺得很有意思,因為他了解一點,審問破案收集線索的過程,本來就是無趣的。
“寫得很完整啊,鎮上的醫生,發現尸體后兩小時,給死者做的首次尸檢,結論是死了六到八小時,也就是圣誕節前夕。”
之所以廣橙喜歡這種寫作風格,是因為節奏太快,他來不及思考,而《埃及十字架之謎》正好。
死者尸體除了被釘穿孔的傷口沒有致命傷,頸部殘留的痕跡,很明顯能看出是死后被割頭。
也就是代表,死者是被槍械射穿頭部,或者是被器皿擊打頭部致死。
“割頭不是死亡原因,死亡后把頭割下來,真是要完成什么儀式?湊齊T?”廣橙倒是想到有些連環殺人狂,是有自己習慣和癖好。
然后說找尋死者和失蹤林克的最后出現地點。
[“安德魯·范最后被人見到是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星期四下午四點,他拜訪了阿羅約的一個居民麗貝卡·特勞布太太,提醒她說,她兒子威廉學習成績拖后腿了,威廉是他學校里的一個學生。之后他就離開了。就我們目前能找到的證人來看,沒有人見到他再次活著出現。”……]
“死亡預估時間就是在二十四號的夜晚十二點前,下午四點為最后出現,這個線索一點用也沒有。”廣橙判斷。
然后是林克最后的出現時間,被一個農夫見到的,也是二十四號的下午四點左右,他付現金買了一蒲式耳土豆,扛著走了。
“嗯?這是什么單位?”廣橙查詢了一番,發現蒲式耳是英國比較久遠前的計量單位,1蒲式耳等于27公斤左右。
“也就是五十多斤,這么多能夠扛走,力氣的確很大,也是在四點左右,所以林克目前嫌疑很大。”廣橙道。
Ps:奎因的推理特點,一開始是列出事件以及線索的,讓人感覺稍顯無聊。可能這也是奎因書,在國內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吧,但詭計是很好的。
ps:網站出了問題,明明定時十一點半發的,然后一看,沒發?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