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修筑的很快,一個半月的時間,已經從廣陵往南延伸出去了三十多里。這時候,最困難的地段就出現了,這些人需要開鑿將近五里的山路,才能打通往南面的道路聯絡。開山鑿石,讓工程進度變得異常艱難。
好在李繼岌為這些賣苦力的戰俘們所提供的伙食還不錯,讓這些家伙們暫時還生不出冒著生命危險逃跑的念頭。況且世子已經許諾,只要這條道路修通,就會將他們編入軍戶,給田種地,去掉現在如同奴隸般的身份。
有個希望,就更沒人肯冒風險了。
多數的食物和工具都是由飛狐陘從代州那邊所運過來的,似乎大山的另一邊修路進度要比這邊要快一些……
李繼岌把近三萬契丹戰俘都編入了駐屯軍戶,分別安置于山北和云州兩地。
屯田軍戶是唐末五代時最沒地位的軍人,平時耕種勞作,戰時直接被征召上戰場,有些類似于宋代的廂軍。
但是李繼岌的意圖卻是想要恢復在中唐開元后便完全敗壞的北府兵制。北府兵雖然也屬于是屯田軍,在戰時需要自備武器,衣甲,卻有一條好處,就是全家不必負擔朝廷的稅賦。他們大多數是良家子,裝備精良,是隋代和唐初時期國家最基的軍事力量。
府兵制是唐朝崛起的根基,它的敗壞和中唐以后大規模的土地兼并有直接關系,本應該分給府兵們的永業田卻被勛貴、官僚和軍官們合伙吞沒,最終造成了國家在戰時無可用之兵。
李繼岌所設想的辦法就是把這些屯田地都當作自己的私產,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官府和軍官們侵吞這些作為軍墾的良田。
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土地國有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秋天來了,在秋收過后,山北的天氣就驟然冷下來,不再是適合進行工程的時節。
新筑的懷安堡城和張垣八角城已經基本完工,筑城的戰俘被編入屯駐軍就駐進了城內新建的營房里。李繼岌沿著南羊河和羊河修筑了幾道蓄水堤壩,在堤壩附近新開辟的莊園也快修好了,只不過由于還沒有開始耕田,人口較少,缺乏些必要的生氣。
北地的開發,宜采取先牧后農的方式,而且農地的開發需要有個限度,必須保留足夠的山林地和草場。
這里是邊地,契丹人的鐵騎隨時都有可能突入進來進行劫掠。
這也是李繼岌為什么首先修建北方山口處的張垣和懷安堡的主要原因。在張垣八角城和懷安堡城建好之后,契丹人不攻下這兩座城池,就輕易不敢南下,進入南部的盆地之內。
相對于平原地區,桑干河流域的這幾片盆地水量還算比較豐富,倒也算是個適合發展農牧業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