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孫策驚愕,全柔主動說明盛憲的來意。盛憲來句章是勸說句章豪強支持辦學的。在此之間,他已經和上虞、余姚的世家豪強商量好了,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
孫策有點明白了。盛憲說到底是個書生,做官不是他的長項,但教化之心卻強烈得很,教書育人的郡學祭酒才是最適合他的職務。他沒有直接和盛憲談,而是讓虞翻和他先談,自己則和全柔商量更重要的事。
會稽東部都尉負責附近諸縣的軍事主管,相當于別部司馬,與沒有兵權的縣長相比,他擁有僅次于太守的兵權。正因為如此,孫策才非常重視他。
孫策想建成一只能夠跨海攻擊的水師,就要選擇一個基地。這個基地附近不僅要有良港以供水師戰艦停泊,還要有一定數量的耕地,能夠就近解決一部分糧食供應。他相中了鄞縣。鄞縣、鄮縣都在平原,也就是寧波平原,鄞縣南就是一個深水良港——后世的象山港。鄞縣又依赤堇山而建,有利于防守的地利,可以滿足他的要求,他想將東部都尉治所由句章遷往鄞縣。在此之前,他要全柔肅清周邊的山賊,以確保水師的安全。
全柔很為難。“明府有所不知,山賊擊潰易,全殲難,今天大軍破之,明日復聚,剿不勝剿,短期內難以清除。”
孫策有點失望。中才就是中才,全柔會做官,識大事,但具體力事能力一般。這是漢代官員的通病,眼高手低。不過他有心理準備,叫來太史慈,把自己的設想說了一遍,然后問太史慈。
“子義可有什么辦法?”
太史慈盯著地圖看了一會。“如果將軍給我半年時間,我可以保證鄞縣周邊一百里之內不會有百人以上的山賊。”
全柔瞅瞅太史慈,顯然不相信太史慈所說。孫策見狀,問道:“子義有何方略,可以如此迅速解決?”
“無他,恩威并施耳。”
“子義細細說來。”
太史慈指指鄞縣、鄮縣附近。“這一帶有偌大平原,人口卻非常有限,按理說不應該有什么山賊。之所以有,無非是兩種情況:一是宗族勢力太強,強占了大量的耕地,迫使百姓依附,不愿依附者只能入山為賊,這樣的山賊一般實力有限,僅能自保,只要分給他們土地,無須征討,他們自然出山定居。此為施恩;二是宗族養寇自重,擅山海之利,這一類人無法以施恩進行籠絡,只能用武力清剿,去其首惡,余眾自降。此為示威。俗話說得好,虎不同山,鷹不同林,這一片山地最多容納三五股有實力的山賊而已,一兩月清剿一股,半年足矣。”
全柔不置可否。
孫策見狀,做出了決定。“你們交換一下,子義暫任東部都尉。子和,你隨我取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