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沒有等到沮授改變主意,只得返回大營,向孫策匯報。
孫策聽完孟建出使的經過,一時有些躊躇,沮授為袁譚謀主,智取一途不通,看來只有強攻了。張則是靠不住的,劉備能不能完成攻取涿郡的任務,這也是一個讓人懷疑的問題。袁譚為了守住涿郡,安排了重兵,張郃守涿郡,顏良在河間,臧洪在渤海,隨時可以提供增援。袁譚本人也陳兵于渤海,就算他現在發起攻擊也未必能得手,說不定倒要碰一鼻子灰。
孫策和郭嘉等人反復商量,還是覺得沒把握。徐琨初到濟南,一時半會還無法代替太史慈,就算發起對平原郡的攻勢,威懾力也非常有限,只能起一定的牽制作用,無法決勝負。況且遼東隨時可能發生大戰,他們也不能在冀州陷入太深。
軍謀們反復推演,最后做出一個方案:水師移師黃河,趁著黃河水盛攻擊平原。平原國夾河而國,九城中只有漯陰、高唐兩縣在河南,為孫策所控制,其余七縣包括國都平原都在河北,所以平原國實際上控制在袁熙手中。如果能奪回平原,也是一個態度。
孫策覺得有理。他隨即派人通知劉備,袁譚本人陳重兵于渤海,對你攻取涿郡不利,我決定南移,攻取平原,盡可能將袁譚本人吸引到南線,你抓住戰機,迅速奪取涿郡。
孫策對劉備不抱什么希望,這人有賊心沒賊膽,上次就被袁譚嚇住了,現在也未必有膽量發起攻擊,說不定張則低了頭,他就覺得很滿意了,根本不在乎張則是不是真的低頭。況且他手段也不夠,沒有足夠高明的謀士指點方面,他連往哪兒打都不清。
真正能指望的是關羽,所以孫策又給關羽寫了一封信,詳細解說了目前的情況,最后又說,劉備出身太低,幽州世家也好,冀州世家也罷,都不會支持他,想不戰而取涿郡是不切實際的。但劉備瞻前顧后,未必敢出師,很可能又一次錯失戰機。你如果擔心兵力不足,不足以一戰,我可以安排太史慈、公孫續協助你,拿下涿郡。
劉備收到了張則的消息。張則說,袁譚已經向朝廷稱臣,冀州人心復定,武力攻取涿郡的時機尚不成熟,他正在和袁譚商量,打算以和平的方式讓涿郡重歸幽州,請劉備稍安勿躁,耐心等一段時間。
劉備大怒。張則這分明是在敷衍他,和袁譚妥協,又想出賣他了。就算能通過談判取回涿郡,涿郡還能給他嗎?正在這時,他又收到了孫策的信,仔細研究了孫策的方案后,他倒是覺得有一定的可行性。他做過平原相,知道平原的形勢,相信孫策此舉并非為別人著想,而是為他自己的利益考量。正因為如此,他才相信孫策不是敷衍他。人只有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時才是可信的,沒有人會為他人的利益拼命。
別人都靠不住,只有自己才靠得住,要奪涿郡,只有自食其力,親自動手。
所以,當關羽來請戰的時候,他一口答應,就連請太史慈、公孫續助陣的建議都全盤接受。公孫續和袁譚有仇,他應該不會拒絕。讓太史慈、公孫續在前線廝殺,總比讓他們在背后虎視眈眈來得安全。
他隨即派簡雍趕往右北平,與公孫續、太史慈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