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燕趙多烈士,卻少智者。”沮授揮揮手,仿佛趕走幾只蚊蠅。“此等人只合為猛士,不足為王者。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有誰能平步青云,不受挫折?使君,公孫度不足論,孫策拿下遼東,解決了戰馬短缺的問題,這才是最大的麻煩。”
袁譚深有感觸,原本郁悶的心情也舒緩了一些。是啊,有幾個成大事的人沒有受過挫折呢,群雄逐鹿,能走到最后的那個往往不是最強大的,而是最堅韌的。漢高祖曾經數次損失折將,光武帝也曾遭遇兄長被殺,自己連悲傷都不能的窘境,可是他們都咬著牙堅持住了,這才有機會問鼎天下。
他看著沮授恢復了鎮定的眼神,慶幸不已。有一個智士參謀果然不一樣。
沮授和袁譚商量了一番。孫策占據遼東,對幽州的形勢影響極大,感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他們,還有劉備。劉備收到這個消息,更會鋌而走險,力爭迅速拿下涿郡,占據幽州西部諸郡。涿縣之戰已經不是可能,而是必然,除非袁譚放棄涿郡。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沮授攤開地圖,反復權衡,最后提出一個方案:孫策本人不可能長期駐扎在遼東,他必然要委派一個將領為遼東太守。孫策麾下擅長騎戰的將領本來就不多,能治民的更少,他很可能會委任太史慈為遼東太守。如此一來,右北平、遼東、遼東屬國就失去了主心骨,公孫續、公孫范都不足為慮,正是三郡烏桓出擊的好機會。如果能擊敗公孫范、公孫續,占據三郡,也能對孫策的幽州方略起到一定的干擾作用。如果能順勢西進,夾擊劉備,那就再好不過了。
但三郡烏桓有個問題,沒有強悍有力的首領。三郡烏桓原本以丘力居為首領,丘力居死后,其子樓班年幼,便由從子蹋頓接管事務,但蹋頓不久前又戰死在官渡,三郡烏桓群龍無首,已是一盤散沙,怕是形成不了真正的威脅,反倒可能被太史慈各個擊破。要想將三郡烏桓集結起來,應該派一個人去統籌大事。
“可惜劉公衡不在了,否則他是最合適的人選。”袁譚說道,神情有些懊喪。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原本極佳,否則他們也不會派兵協助袁紹出戰,但官渡一戰大敗,袁紹死了,蹋頓也死了,他們之間的聯系就弱了。若劉和不死,還能借助劉虞的余澤,現在劉和也死了,他已經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與三郡烏桓聯絡。
原本還有一個人也適合:閻柔。袁紹曾經幫助閻柔殺掉護烏桓校尉邢舉,關系一直不錯。但袁紹死了,劉虞、劉和也先后去世,閻柔與袁譚的關系便疏遠了,不久前還隨劉備進攻顏良,現在自然不能再用。
沮授推薦了一個人,從事牽招。
袁譚知道牽招,但沒想到沮授會推薦牽招擔此重任,一時有些猶豫。牽招是安平國觀津縣人,袁紹入主冀州之后,辟牽招為從事,還曾讓他掌烏桓突騎,也算是器重,但牽招與袁紹之間有一個心結,影響了袁紹對牽招的進一步信任和重用。
牽招是同縣大儒樂隱的弟子。中平年間,樂隱受車騎將軍何苗辟除,去洛陽赴任,后來董卓亂政,何苗、樂隱被殺,而殺死何苗和樂隱的吳匡就是袁紹一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樂隱是間接地死在袁紹手下。牽招一直想為樂隱報仇,后來還殺死一名曾參與其事的袁紹近臣,袁紹雖說沒有處罰他,但也不肯真正重用他,只是口頭上稱贊了幾句,不久就借故剝奪了牽招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