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鮮卑人一時難以制服,還算有些道理,烏桓人嘛,沒那么難,尤其是遼西、右北平和遼東屬國的烏桓人。”郭嘉放下茶杯,拿起羽扇搖了搖。“主公,烏桓人附漢多年,早已不是純粹的胡人,只不過朝中儒生當道,不知因時而變。他們只知道高談闊論,有幾個見過真正的胡人?”
孫策擺擺手,示意郭嘉不要急著攻擊儒生。“你是說三郡烏桓可能接受我們的要求?”
“讓他們直接接受自然不可能,這可是放棄對部落的直接控制權,從此做一個食邑而不治民的列侯,不過與生死相比,我相信他們知道該怎么選。就算有幾個人逃到草原上去也無妨,正好做個對比,等那些人在草原上爬冰臥雪,被追得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得安生時,所有的怨氣自然平息。”
孫策捻著手指笑道:“這也行,正好找點事讓子義做。”
“還有一件事,主公,你別忘了那幾個和親的袁家女子,處理得好,這幾個女子能起的作用也許比子義的精騎還要大。”郭嘉嘿嘿笑道:“她們出身袁氏,最知大勢難違。袁譚自身難保,三郡烏桓被迫向子義俯首,她們除了主公還能指望誰?袁紹送她們去和親,她們肯定不愿意,只是情勢所迫,不得不去。現在主公要化胡為華,她們又能重為華夏衣冠,豈有拒絕之理?”
孫策覺得可行。他之所以傾向于同意太史慈的決定,除了相信太史慈的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據他所知,魏晉之后不久,烏桓人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沒有作為DúLì的勢力出現,應該是和其他民族融合了。他一直沒找到原因,現在想想,說不定就是郭嘉所說,烏桓人依附漢人太久,已經有部分漢化,只是中原激戰正酣,沒人注意到這一點。
“讓孟公威去一趟吧。”郭嘉說道:“他既通權謀,又善言辭,可以留在子義身邊做謀士,必要的時候還能當說客。”
孫策笑笑。“行啊,不過他去之前,我要查查他給你送了多少禮,居然讓你這么露骨地推薦他。”
郭嘉哈哈大笑。“主公,我這可是秉公直言啊,不信你在軍謀處挑一挑,還有誰比他更合適。”
孫策清楚郭嘉那點小心思,不過孟建也的確適合這個職務,按功勞、資歷而言也早該外放了,也就不用駁郭嘉面子,只要點他一下,讓他不要做得太過份就行。
公孫度已降,公孫康已經在趕來的路上,沒幾天就到,太史慈又迅速擊敗了鮮卑人,坐穩戰區督已經不成問題,幽州東部的事大體已定,他也該考慮返回中原了。眼下最關鍵的是兩件事:一是盡可能說服田疇。作為幽州不多的名士,有他輔佐太史慈,聯絡幽州世家,對將來穩定幽州有益。二是將太史慈繳獲的大量戰馬運回去,這是今年的最大收獲,有了那些戰馬,他就可以組建更多的騎兵,彌補一直以來的短板。
孫策讓郭嘉先安排軍謀處做些準備,到時候請田疇一起參加,讓他見識一下群策群力的巨大優勢,接受對烏桓人進行漢化的安排,然后調配船只,利用風力弱的時候趕往遼西,接收戰馬。數以萬計的戰馬需要樓船來回走好幾趟,選擇一個最佳路線能節省不少時間。
郭嘉欣然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