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現在是冬季,涼州本來就不富庶,韓遂籌備了大半年,才準備足夠的糧食接駕。從韓遂的態度來看,他顯然沒有作戰的準備,沒有糧食,怎么作戰?
最后,這里是涼州,涼州有叛軍,自然應該由地方官先出面平叛,而不是直接由天子出手,否則未免小題大作,讓人笑話。再說了,那么多涼州人加官進爵,現在也該看看他們的本事,看看他們是不是配得上這分榮耀了。平時說得一個比一個能耐,上了戰場看他們還有幾分成色,又有幾分忠誠。
宋建既是磨刀石,也是驗金石。
天子越想越覺得劉曄所言有理,將這個任務先交給韓遂也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韓遂是征西大將軍,是涼州士人的首領,這件事如果都解決不了,他還有什么臉色做征西大將軍,享受三千戶的食邑?
劉曄跟在天子身后,感覺到天子的高昂情緒,心里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孫策這封奏疏太陰險了,天子在涼州多留一天,就增加更多的變數。原本西征的計劃就是到涼州走一遍,并不是真正的戰斗,朝廷的實力他一清二楚,能出來走一圈已經是不容易了,對付一些實力弱小的小部落也沒什么問題,真要大戰卻無異于自找麻煩。
宋建既然能建國,而且這么多年都沒人找他麻煩,自然有他的倚仗,要么是易守難攻,要么是大軍行動不便,如果是隨便就能滅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拿他的首級換戰功呢。
天子親征,萬一攻則不克,豈不是更丟臉?所以,天子親征之前至少要搞清楚宋建真正的實力,絕不能輕易出手。要么不打,要么就必須取勝,朝廷經不起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失敗。
孫策的這一份奏疏很輕,卻有可能奪去大漢中興的最后希望。
劉曄心里沉甸甸的。他有一種感覺,這份奏疏不會是孫策唯一的手段,還有更多的麻煩正等著他們。天子能不能平安的回到長安,現在誰也不敢打包票,一步踏錯,就是滅頂之災。他作為天子的智囊,西征的主動推動者,肩上的擔子很重。
劉曄有點明白荀彧的擔心了。他們要擔心的絕不僅僅是現實的困難,還有孫策那個對手。現實的困難是可控的,孫策是不可控的。與這樣的對手較量,盡量不要給他機會,謹慎才是王道。
想到荀彧,劉曄忽然心安了些。荀彧雖然反對西征,一度建議天子退守益州,最后卻還是接受了現實。以他的性格,很可能做了一些補救安排,否則他不會這么安心。現在麻煩來了,他至少要知道荀彧有沒有安排,又有什么樣的安排。他們必須拋棄所有的分歧,集中所有的力量,才有可能度過這次危機。
回城之后,劉曄一面與韓遂、馬騰、呂布等人商量,一面建議天子將當前的形勢通報荀彧,詢問荀彧的建議。
天子欣然同意。(三國小霸王移動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