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們進入蒼梧呢?”
“會好一些,但意義不大,短時間內無法形成絕對優勢,反倒有可能因小失大。”荀攸笑道:“天時、地利、人和,我們一個也不占,難以速勝。與其如此,不如緩一緩,先解決中原的麻煩。”
郭嘉點頭表示贊同,互相看了一眼,會心一笑。
三天后,周瑜、荀攸離開秣陵,與他們一同離開的還有三千匹戰馬。
有了這些戰馬,周瑜將能組建一支兩三千騎的騎兵。這些騎兵將由文丑統領,直屬周瑜,保證在需要的時候,周瑜能及時增援荊州各部。
杜畿在秣陵又留了幾天。他有更多的事要向孫策匯報。
荊州七郡,跨有大江,人口、經濟發展都不均衡,即使是江南四郡之間也有很大差距。有差距就會有矛盾,尤其是這幾年江南發展迅猛,關中、洛陽的流民源源不斷的到達江南,創造了更多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矛盾。既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間的矛盾,也有新豪強與舊世家之間的矛盾,還有守舊派與激進派的矛盾。關中的朝廷也好,益州也罷,都在與荊州世家聯絡,希望找到支持者,尤其是江南四郡。杜畿這兩年大部分精力都耗在江南四郡,有點力不從心。與前年在襄陽見面時相比,頭上的白發又多了不少。
綜合了周瑜與杜畿的匯報之后,孫策最后做出決定,加強荊州的情報網建設,凡是與關中朝廷和益州相關的事務都歸周瑜處理,一旦發現,以通敵論處。杜畿只負責內部的監察任務,確保新舊世家豪強不會坐大,侵占江南發展的成果。
借著這個機會,孫策向杜畿交了個底。他準備將刺史從行政體系中剝離出來,強化刺史原本的監察職能。在秦與西漢時,監察體系原本是與行政、軍事相并列的,ZhōngYāng有御史大夫,郡縣有監,漢武帝時又設立十三州刺史,形成一個DúLì的體系。可是后來官制變遷,皇帝為了分丞相之權,加強了御史大夫的行政職能,監察權則歸御史臺。再往后,到了東漢,刺史對州的影響力日增,也漸漸成了行政官員,最后更是改刺史為州牧,主掌一州軍政。雖然御史臺負責百官監察,由天子直接控制,但監察職能卻在不斷削弱。
這么做的原因很多,但有一點不可忽視:儒家重教化,輕法治。并不是說儒家不**,但儒家對法治的重視明顯不夠,依據儒家經典來解釋法律也讓法律條文有了更多的模糊空間,對地方勢力的約束力迅速下降。刺史、太守的權力太大,也是地方割據得以實現的原因之一。
在此之前,孫策已經逐步在郡級重建尉職,分割太守手中的兵權,現在他打算恢復監的設置,剝離太守的監察權,在郡縣實現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并形成三個基本DúLì的系統,不再混淆。
換句話說,杜畿以后升遷就不是轉為太守,而是直接升任九卿。當然那是后話。就現在而言,最實際的問題在郡設立郡監。郡級的監察官本是督郵,是太守的屬吏,向太守匯報工作。設立郡監,提升監察官的品級、俸祿,督郵依然保留,卻從太守府剝離出來,由郡監負責。
換句話說,杜畿將增加大量的部屬,而這些部屬大多由他來推薦,是一個結私恩的大好機會。孫策不可能去考察每一個人,誰能做郡監,基本上由杜畿說了算。
杜畿并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有些擔心。孫策首先在荊州試行,這是對他的信任,也是對他能力的考驗。做好了,他的前程不言而喻,孫策鼎立新朝后,第一任御史大夫非他莫屬。如果辦砸了,不僅會影響孫策的改制,還會影響荊州的安定,而荊州現在是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