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畿考慮了很久。“主公,事關荊州的穩定,臣以為風險太大,還是由其他州試行比較好。”
孫策笑了。他非常清楚,變更制度的阻力極大。選擇在這個時候改制,又選擇在荊州試行,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天子如果要糾集州郡,建立聯盟,對他實行三面包圍,面對關中和益州的荊州自然是最關鍵的前線,加強對荊州的控制是當務之急。加強控制務必要增加官員,尤其是增加對朝廷沒什么感覺,在舊有體制下基本沒有升官可能的官員。只有這樣的官員遍布基層,才能將荊州真正的控制在手中。
但增加官員就會對現在的官員產生沖擊,排斥在所難免,弄不好,甚至可能引發叛**。要想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增加荊州的兵力,做好應變措施。增加兵力需要有合適的理由,應對朝廷可能的進攻,在荊州實行軍事管制,駐扎重兵,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理由。誰敢冒頭,直接鎮壓,就像以通敵罪名清理荊州的世家一樣,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和平時期反而不能這么粗暴。光武帝以皇帝之尊,親自推行度田卻遭到世家阻撓而失敗,就是一個近在眼前的例子。
此外,杜畿是關中人,對他的猜忌和流言從來就沒少過。杜畿親自趕來匯報工作,表達了他的忠誠,投桃報李,在這個時候選擇在荊州改制,許以第一任御史大夫的官位,就是對他忠誠的回報,一舉兩得。
“伯侯,這件事我已經和公瑾商量過了,他會與各郡太守通氣,配合你的工作,張長史那里也不會有問題。荊州現在是前線,各郡太守又多是武人,他們的作戰任務很重,正需要人來分擔行政和監察的事務。有戰功相誘,他們不會拒絕。其余諸州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反而容易滋生事端。你如果還是不放心,我親自坐鎮荊州。”
見孫策決心已定,杜畿沒有再說什么,躬身領命。他隨即提出一個建議:從南陽政務堂選擇一批學生,充實到各郡。這些官員接受過基礎的政務訓練,又沒有受到官場習氣的污染,有讀書人的抱負,朝氣蓬勃,不怕得罪人,最適合執行監察任務。
孫策笑了。杜畿很謹慎,反而極力避嫌。南陽政務堂是由張負責的,算是張的弟子,而且以南陽普通百姓子弟為主,享受過新政帶來的福利,對新政也最為擁護。將這些人補充到基層,就像將退伍老兵補充到基層擔任亭長之類的職務一樣,天然有超出普通人的向心力。
“伯侯,你為人謹慎,不愿惹人猜忌,這是好的,但凡事都有利弊,沒有幾個信得過的人,你也很難施展拳腳。那些人跟了你幾年,吃了不少辛苦,總不能讓他們一點希望也看不到。”
“主公說的是,可是臣……”
孫策抬起手。“荊州七郡,需要七個郡監,這些人不是政務堂的學生能夠勝任的,由你推薦。你秉公而論就行,不必有太多顧忌。我只有一個要求,兼顧關中、洛陽,七個人中至少要有一個關中人,一個洛陽人。要不然新遷來的百姓心不安。你說對不對?”
杜畿感激不盡,欣然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