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來到蔣干的車前,蔣干已經拉開車門,笑盈盈地看著荀彧。荀彧搖搖頭,上了車,在蔣干對面坐下。蔣干敲了敲車壁,問道:“令君準備去哪兒?”
“博望苑。”
車夫聽得清楚,輕揚馬鞭,向博望苑而去。蔣干看著荀彧,笑得很神秘。“聽說戾太子好《谷梁春秋》,算是荀氏學的擁躉,令君這是打算瞻仰一下戾太子的故居,為荀氏學張目么?”
荀彧搖搖頭。“最近長安城越來越擁擠,我嫌太吵,想找個安靜些的地方。博望苑雖然荒廢了,還有一些房屋,修修也許能用。”
“原來令君是喬遷啊。”蔣干點點頭。“如果令君不怕閑話,我可以送你一些琉璃。”
“多謝了,不過用不上,長安如今也有琉璃作坊了。”
蔣干哈哈一笑。“君子德風,小人德草,令君準備以身作則,引領長安風氣,我就不多嘴了,免得壞了令君名聲。”他頓了頓,又道:“我這兒有一份禮物,不知道令君有沒有興趣。”
“誰的禮物?”
“吳侯。”
“恕彧不敢輕受。”
蔣干嘴角微挑。“沒關系,令君可以先看一看,如果覺得不妥,不受也罷。”
荀彧打量蔣干片刻,微微頜首。蔣干拉開一旁的抽屜,抽出幾頁紙,推到荀彧面前。荀彧低頭看了一眼,見是一份奏疏,而且是趙岐所奏,不免有些奇怪。趙岐的奏疏怎么會出現在蔣干手中?不過趙岐去了幾個月,一直沒有消息回來,他也的確急了,此刻也顧不得太多,連忙展開閱讀。
趙岐的奏疏分前后兩個部分,前面寫他這一路的見聞。由函谷關東行,第一站是舊京洛陽。鎮守洛陽的是魯肅、辛毗。魯肅和辛毗合作得不錯,他們招募流民,在洛陽周邊屯田,還對洛陽城進行了一定的修復,尤其是帝陵。雖說洛陽城還是很破壞,很多地方都長了野草,不過總體來說還算安定。由洛陽入潁川,再到汝南,與汝南太守張昭相見。去年官渡之后,潁川、汝南安定,生產漸漸恢復,尤其是汝南,經過倉慈等人的苦心經營,屯田初見成果,百姓安居樂業。
看到這些,荀彧喜憂參半。家鄉靜好,他自然高興,但潁川在孫策手中,又是前線,這份靜好其實很脆弱,一旦天子東出,潁川必然又成戰場,而他將成為這場災難的推動者之一。
一念及此,荀彧心中酸痛,有如萬蟻啃噬。
他強忍著愧疚,繼續向下看。趙岐跟著張昭到達秣陵,與孫策討論治國之道。孫策印行了他的《孟子章句》,對孟子仁政也頗為推崇,只是有些細節上還有不同意見。后來他又到了吳縣,一路見識了江東的發展,最后與楊彪、黃琬相見,對當前的形勢憂心忡忡,最后幾個人商量出一個對策,也就是這封奏疏的主旨所在。
召孫策入朝主政,避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