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岐沒有明說最后是禪讓還是篡奪,但荀彧明白他的意思,將混亂控制在朝堂之上,盡可能不要波及普通百姓。戰爭的危害有目共睹,黃巾以來不過十年,洛陽廢了,兗州殘了,青州、徐州也損失慘重。眼下雖然恢復了一些,可若是戰爭繼續,整個中原都有可能成為廢墟。
荀彧雙手攏在袖中,沉吟良久,抬起眼皮看了蔣干一眼。“吳侯愿意入朝?”
“條件合適就愿意。”蔣干笑笑。“吳侯不是好戰之人,他行的是仁政。這一點,想必令君也不會否認吧?”
荀彧避而不答,追問道:“什么樣的條件才叫合適?”
“這么說,令君是接受了?”
荀彧猶豫了片刻,搖搖頭。“我無權決定,我只能說不反對。”
蔣干將奏疏收了起來。“令君是天子智囊,又是天下士人領袖。令君不反對,說明趙公的這個建議還是符合民意的,想必天子也會接受。如此,太平可期。”
荀彧眉心緊蹙。“你就是想問問我的意見?”
“僅此而已。趙公的奏疏是以六百里加急的郵驛傳遞的,這已經表明了吳侯的態度。能不能談成,決定權在朝廷。”蔣干微微一笑。“數日之內,這份奏疏就會傳遍關中。令君,吳侯的誠意天地可鑒啊。”
荀彧臉色大變。“吳侯這是要逼迫朝廷么?”
“令君,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果對民有利,對社稷有利,逼迫一下朝廷又有何不可?難道看著朝廷為惡也要為虎作倀?”蔣干哈哈大笑。“令君可是黨人,什么時候變成了愚忠之人?九泉之下,李元禮、范孟博的棺材板壓不住啦。”
“你……”荀彧啞口無言。他盯著蔣干看了好久,心中寒意漸生。孫策愿意入朝,絕不是為天下百姓著想,而是避免陷入不利的形勢,要爭奪民心。如果交戰,孫策在道義上沒有優勢,地理上又沒有地利,所以他以退為進,以朝爭代替戰爭,消解關中的地理優勢。偏偏這一招還不怎么好破,如果天子接受趙岐的建議,召孫策入朝主政,大權旁落,將來再想奪回來就難了。如果天子拒絕,那挑起戰事的責任就要由朝廷來承擔,民心向背對朝廷非常不利。
“蔣子翼,我不反對吳侯入朝,但也不會答應他的所有要求。朝廷自有法度,如果他不能遵守朝廷法度,所謂的誠意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是非曲直,天下人自有公斷,即使吳侯也不能一手遮天。”
蔣干不屑一顧。“天下人心又豈是你一個人能代表的?令君,恕我直言,你連你荀家都代表不了,更何況天下人。至于天子,他現在能代表的大概只有涼州人吧?”他頓了頓,又道:“當初荀卿以一代儒宗教出李斯、韓非兩個法家之徒,為天下笑。如今你為帝師,不會重蹈覆轍吧?我看天子舉措可是越來越像趙政了。說來也巧,他身上也有趙國血脈,這歷史還真是相似啊。”
“蔣子翼,你……”荀彧勃然大怒。
“令君,稍安勿躁。”蔣干伸手按在荀彧肩膀上,語重心長的拍了拍。“向左還是向右,向儒還是向法,望令君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