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巴不吭聲,楊修卻不肯放過,將這幾年孫策的收支一一報出,收入錢糧多少,支出錢糧多少,又繳納了朝廷多少,清清楚楚,如數家珍。最后的結果很簡單,孫策不僅沒有節余,還欠了十幾億的債。
“陛下,大將軍為國平叛,朝廷總不能由大將軍自掏荷包,這十幾億的債務是不是請司徒府解決一下?”
天子哭笑不得。天下太平時,朝廷一年的財政節余也不到二十億,如今朝廷只有關中,連飯都吃不飽,哪里有十幾億給孫策還債。別說沒錢,有錢也不能給啊。
“楊卿,中原富庶,大將軍又善于理政治民,怎么會……欠這么多債?”
“陛下,傳言不可輕信,當以數據為準。治國理政最怕的就是糊涂二字,就算是忠臣,糊涂起來也是會害人的,至于避重就輕,厚彼薄此,誤導陛下,甚至挑起君臣猜忌,唯恐天下不亂,那就不是糊涂,而是別有用心了。”
劉曄明知楊修是在狡辯卻無法辯駁。從程序上說,孫策的確沒什么破綻。中原有錢,那是中原百姓有錢,是孫策施行仁政的體現,財政收入縱有所增加,與軍費的巨大支出相比也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大殿上一片寂靜,沒人再敢與楊修較量,朝會成了楊修的一言堂,所有人都只能看著他將朝廷的政策批得狗屁不如。
楊修慷慨陳詞。“陛下,治國以人為本,官吏是朝廷的耳目和手足,不可輕忽。耳不聰,目不明,難免有魚魯豕亥之失,甚至指鹿為馬,誣忠為奸。手不巧,足不健,縱有登天之志,也不能行一步,登一山,徒呼奈何。欲明選官吏,不僅當辨才選質,更須循序漸進,不可拔苗助長。朝廷新進之臣不乏良材美玉,只是閱歷不足,難當大任,空有報國之心,所行卻皆是亂政,于國有禍,于民有殃。臣懇請陛下廢耕戰之暴政,行大將軍之仁政,期于太平。”
秣陵,鐘山。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山谷間綠意蔥籠,鳥鳴于澗,蟲鳴于草,一片生機盎然。
孫策背著手,與張纮并肩而行,不時地看一眼前面的孫翊、孫尚香等人。借著休沐的機會,他將弟妹們帶出來春游,在山中野炊,享受天倫之樂。
張纮也被他請來,一起散心。
張纮做了首相之后,就沒有再去南陽。他全面負責諸州事務,肩上的任務很重,平時難得休息,就算是休沐也不出門,最多洗個澡,換個衣服,見見來訪的朋友。孫策知道后,特地邀請他來出游,讓他散散心,呼吸呼吸新鮮空氣。
盡管如此,他還是放不下公務。吳國初創,有很多事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