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該如何?”
“臣以為當以靜制動。”
孫策一邊走一邊示意周瑜繼續說。兩人離開了講堂,來到一旁的樓上。白鹿書院原本是楊修為楊彪所建,特地修了高樓,以便楊彪能登高望遠,盡覽湖光山色。如今楊彪在太湖著書,楊修本人也離開了豫章,遠赴長安,這高樓便冷清了許多。孫策與周瑜登上樓,遠望彭蠡澤,眼界開闊,連心情都開朗起來。
周瑜將自己的理由解說了一番。
吳國初建,輿論紛紛,對孫策不利的不在少數,尤其是江南。杜畿加強了監察,打擊了不少侵占屯田的世家,也引起了不少反抗。朝廷沒有明顯的失德行為,雙方還在文斗的階段,孫策不宜主動挑起戰事,授人以柄。不過這個局面不會維持太久,朝廷遲早會按捺不住,主動生事。百姓厭戰,到時候輿論偏轉,再予以反擊,效果會更好。
“曹操之前派吳懿攻擊襄陽,又派戲志才入交州助陣,這些難道還不夠?”
“吳懿攻擊襄陽的戰事規模有限,影響不出襄陽縣,更與江南百姓無關。戲志才入交州也是猜測,普通百姓并不知曉,不足為據。百姓愚昧,只顧眼前的安定,看不到那么遠,江南屯田的百姓又大多來自中原,經歷了黃巾之亂,他們厭倦戰事,只要不涉及到他們的自身利益,通常不會關心。只有曹操大兵壓境,他們可能失去土地,流離失所,他們才能意識到危險,才會奮起反擊。”
“只是這樣一來,你又要等上一段時間了。就算你忍得住,你的部下忍得住?”
周瑜笑了。“這個好辦,不讓他們閑著就是了。大王既然來了,不如舉行一次校閱吧,讓他們看看大王麾下的精銳,殺殺他們的傲氣,也好沉下心來訓練。”
孫策略作思索,同意周瑜的建議。“這樣也好。舉行一次校閱,看看諸將的狀態,順便敲山震虎,看看曹操是什么反應。”他想了想,又道:“你是不是有計劃了?說來聽聽。”
“喏。”周瑜欣然從命,把他和荀攸擬定好的計劃說了一遍。
江陵扼守長江中流,向西不遠就是三峽。如果溯長江而上,水師必然是重器。吳國背靠大海,水師優勢明顯,從曹操的角度來考慮,一旦吳國水師聚集在江陵,就意味著戰爭隨時會爆發,必然會派集結重兵在捍關一帶。
實際上,即使吳國水師很強大,逆流而上也是很難的,進攻益州最好的辦法還是取道漢中。將曹操的注意力吸引到捍關一帶,趁虛而入,搶占漢中,才是最佳的選擇。在此之前,他們已經為漢中攻略準備了一年多,糧草、軍械都準備好了,地圖繪制完備,將士們進行了一年多的山地戰訓練,隨時可以出兵。
比起由江陵出兵,逆流而上,攻擊漢中還有一個好處:馬騰就在武都,他可以牽制吳懿的注意力,與襄陽方向的主力配合。
孫策很意外。周瑜是江陵督,他的轄區主要在江南,襄陽已經不在他的轄區。如果繼續執行漢中攻略,那主力就不是他,而是黃忠、徐晃了,甚至武關的徐庶都有機會立功,唯獨周瑜是白忙一場。
那周瑜、荀攸設計這個方案又是為了什么,表現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