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多少有點尷尬,但更多的是興奮。
他現在考慮的就是怎么拿下漢中,完成孫策交待的任務,如果有可能,能在益州戰事中分一杯羹,那就更好了,根本沒想到后續如何安排。十年之后的事,誰會想到那么遠,況且十年之后,他真的可以解甲歸田了。
可是他的部下不能,比如李嚴,十年之后,他正當壯年,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能有多大的成就取決于現在有多少積累。他如果只考慮戰事,卻疏忽了培養人才,豈不是辜負了他們,辜負了孫策?孫策交給他的幾個人除了鄧展稍微年長一些,幾乎都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十年之后,這些人將是吳國的骨干。
即使是他自己,五十多歲也未必一定要退休,花甲之年依然征戰四方的將領太多了,他怎么能安心養老。作為孫策最早的將領之一,他還不如徐庶看得遠,有擔當。
“元直雖在武關,對襄陽的學術卻了如指掌,蔡大家的文章一定看得不少,以后還要請元直多多指點。”
徐庶大笑。他知道黃忠反應過來了。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正是出自蔡琰的研究。他相信蔡琰突然轉變研究內容絕不是一時興趣。作為孫策倚重的筆桿子、位列九都督之首周瑜的妻子,蔡琰的研究有很明顯的指向。黃忠等人是武將,缺少學術背景,很可能熟視無睹,不明其中真意。他既然被孫策安排來協助黃忠,當然要提醒他這一點。
這關系到漢中之戰究竟怎么打。
李嚴很郁悶。他雖然只是掛名軍師,出謀劃策并不是他的主要職責范圍,但一見面就被徐庶將了一軍,著實有些丟臉。
黃忠與徐庶談了好一會兒。既然漢中之戰不僅僅是為了奪取漢中,更是為了以后進攻益州甚至征討天竺作準備,那就不能局限于求勝了,培養人才,錘煉出一支擅長山地、叢林作戰的精銳才是重點,參加這場戰事的將士中要產生一大批精通山地戰的將領才行。
徐庶侃侃而談。
孫策之前就對山地戰有一些總結,確立了一些原則,打下了基礎。但這些還不夠,一是那些原則并不全面,也未必完全適用于漢中;二是軍中將士真正重視這些原則的人并不多,包括講武堂畢業的將領在內,真正能將那些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的還是少數,更別說推陳出新,對既有理論進行擴充、修正了。
當務之急,一是加強學習,讓每個人將領都有相對明確的目標,并為此目標付出努力;二是對既有原則進行分析,與實際進行對照,看看還有哪些地方需要予以重視,將山地戰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將漢中之戰當成實踐和檢驗的課堂,而不僅僅是一次任務。
聽了徐庶的分析,黃忠豁然開朗,以前有些不太清楚的問題現在變得一目了然。他明白了孫策為他組建這個班子的良苦用心。徐庶足智多謀,有見識,堪當副將。徐晃為人謹慎細致,是個偵察的好手。鄧展為人穩重,又通曉屯田,熟悉后勤。這三個人各有所長,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