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隨即請鄧展、徐晃來議事,為徐庶接風。四個人一邊小酌,一邊討論,鄧展、徐晃和黃忠差不多,都贊成徐庶的建議,建議調整作戰方式,改變任務重心。
鄧展隨即提出包圍房陵,搶收莊稼的建議。他在湖陽多年,一直負責屯田,深知糧食的重要性。不管多么精銳的將士,一旦斷糧,不戰自潰。房陵、上庸等地之所以能成為縣治,就是因此這些地方有可耕種的土地,正是這些土地產出的糧食供應縣中的百姓和官員。
控制了這些糧食,城池不攻自破。周瑜、荀攸當初制定計劃時安排在七月出兵,應該就是考慮到了這個時間點的特殊意義。
黃忠很滿意。他本來還在為如何攻城犯愁。山地行軍,無法攜帶大型攻城器器械,就地制作也有不小的麻煩,如果能不用攻城就能解決問題,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
黃忠隨即安排任務,徐晃率部趕往上庸,將上庸的守軍堵在城里,不讓他們出城收割,如果擋不住就一把火燒了。總而言之,不能讓城中的守軍得到糧食補給,讓他們面臨斷糧的困境。鄧展、徐庶則留在房陵,集中精力,準備搶收房陵城外的莊稼。
安排妥當,黃忠隨即寫了一封軍報,派人送往襄陽,向孫策匯報戰術的調整和可能的影響。任務重心調整后,最大的影響就是作戰時間增長,他很可能無法在短期內攻克任何一個縣城,必須讓孫策做好等待的心理準備,必要時可能還要再運一些糧食。
圍城就是拼實力,看誰耗得起。
見黃忠駐扎在城外,圍而不攻,房陵長許義急了。
秋收將近,如果不能收割,僅憑城里的余糧,他支撐不了太久。房陵原本就不是富庶之縣,耕地有限,每年的收成勉強能滿足一年的消耗,積儲不多。為了能讓他堅持更長時間,吳懿從漢中運來了一些糧食,畢竟數量有限,一旦城外的糧食被黃忠收走,他最多再守兩三個月。
可是城外的糧食也足以支撐黃忠再圍兩個月,兩三個月后,要么吳懿派兵解圍,要么他舉城投降。讓他正面突擊黃忠的大營是不可能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就算他不懂軍事,僅從雙方將士的精氣神也能看得出來,他手下那些部曲根本不是荊州軍的對手。
漢中是吳懿的,丟了就丟了。部曲卻是他許家的,死一個少一個。
他派人出城,向吳懿求援。
但是他很快就失望了。從第二天開始,他派出去的信使陸續被黃忠送了回來,有的還活著,有的則身首異處,有的干脆只有一顆首級。活著回來的斥候也像是見了鬼似的驚魂未定。他們一出城就被盯上了,荊州軍的斥候像不散的陰魂,追得他們不敢閉眼,那些人不僅裝備好,武藝高強,而且熟悉地形,走山路比他們還利落,有的還帶著狗,聞著一點味兒就追上來,怎么也甩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