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還是太年輕,太天真,高估了朝廷的號召力。
荀彧關注的重點不是楊修的態度,他關注的是曹操進攻荊州帶來的后果。不管曹操愿不愿意,自從他攻占巫縣后,他與孫策之間的戰事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三峽雖然風平浪靜,沔水流域卻開戰了,黃忠率領一萬多人進入漢中,包圍房陵,已經有三個多月了。
吳懿只向曹操負責,不向朝廷匯報任何消息,荀彧所得的消息來自于秘書臺,劉曄派出不少細作打聽漢中的戰報,但路途遙遠,又因為身份不便暴露,消息的滯后非常明顯,到目前為止,他收到的消息還是一個月以前的,黃忠有沒有取得新的進展,朝廷并不清楚。
從楊修的態度來看,黃忠似乎遇到了麻煩。
這也可以理解。沔水流域雖然沒有三峽那般險峻,畢竟還是山區,順水而下容易,逆水而上就要難得多。孫策對戰船的改造主要集中在海船上,主要是平衡性,抗風浪,這些特點在內河并沒有優勢,甚至成了劣勢。黃忠在漢中的推進緩慢是意料之中的事。這還是在荊州軍精練的基礎上,兵力少,后勤壓力就小,運輸的消耗也少,孫策也就能支撐更長的時間。
楊修的賬目也許有浮夸,但基本事實應該是靠譜的。也就是說,朝廷的目標基本達成,曹操的進攻已經牽制了孫策的精力。但只有曹操遠遠不夠,要想真正拖垮孫策,還需要袁譚、賈詡一起出兵。這時候斬殺徐榮、張遼肯定是不行的,不僅不能殺,還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能力給孫策制造更大的麻煩。
這當然會激怒孫策,但孫策反心已決,縱使朝廷低頭,他也不會罷休,決裂是必然的,只是看如何運作,引導輿論,爭奪民心。雙方的較量已經不僅僅是在戰場上,而是擴展到了各個領域。
就輿論而言,朝廷顯然大大的落后了,案上的這些報紙、傳單就是明證,更別說正在趕來長安路上的百姓代表。真要讓那些百姓在北闕一跪,或者在東市門口喊冤,朝廷就被動了。就連這些報紙、傳單都不能在關中流布,朝廷必須有相應的措施,控制輿論。
如何控制輿論?是針鋒相對,印行報紙,讓人寫文章辯駁,還是禁止報紙?
荀彧一時沒有定計。這兩種方法各有利敝。按理說,針鋒相對的辯駁是正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黨人一向提倡士人當以天下為己任,反對鉗制輿論。但他擔心朝廷理屈,辯論起來未必是孫策的對手,況且這種辯駁需要人力、物力,朝廷實力有限,未必支撐得起。如果禁止報紙,一是能不能做得到,二是這么做豈不是又向秦法更進一步?
雖說事急從權,卻也不能如此沒有底線。
荀彧左右為難,劉曄卻非常果斷。他立刻提議由孔融出面辦一份報紙,為朝廷喉舌,批駁南陽的輿論。孔融、禰衡在南山修書,修到現在也沒看到成果,不如先讓他們來做點實事。
至于南陽來的百姓代表,等他們進了京,先送到廷尉獄關起來,不打不罵,先查清楚身份再說。這是朝廷慣例,無可指摘。之前朝廷處理郭異等人的矯詔案時就是這么處理的,效果還不錯。除了孫策隔三岔五的提一下,誰還記得他們?拖上幾年,等形勢逆轉,孫策自身難保,這件事就沒意義了。
那些都是小事,當務之急還是要解決朝廷的錢糧缺口。沒錢糧,怎么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