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將楊修的信看了兩遍,重新收好,曲指彈了彈,有些遺憾。
理想雖好,實現起來太難。時機不成熟悉,勉強為之,于人于己都有害無益。
王莽就是例子。我不想做王莽。
孫策走回書案前,探頭看劉和畫畫。袁權正和黃月英聊天,見孫策面色平胸,頗有些驚訝,卻沒說什么。孫策看了一會兒,說道:“阿和,你畫人物如何?”
“我畫人物不行,不如蔡大家。”
“有沒有現成的作品,我看看。”
見孫策堅持要看,劉和放下筆,親自從一旁的畫囊里挑了兩副,鋪在案上。孫策看了一眼,覺得還行,雖然沒有蔡琰畫得那么傳神,卻也不算太差。
“快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在買年貨,做新衣,你畫一些寄給天子,讓他感受一下荊州百姓的生活。”
劉和眨眨眼睛,點頭答應。她明白孫策的意思,也愿意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孫策說了幾句閑話,便走到一旁。袁權跟了上去。孫策將楊修的家書還給她。袁權看看孫策。“夫君有沒什么話要我帶給他嗎?”
“不急,我再考慮考慮。”孫策不緊不慢地說道:“能決定勝負的是戰場,不是長安的朝堂。他們愿意爭,就讓他們爭吧,我又不著急的。”他頓了頓,又道:“借這個機會整理一下王莽的故事,引以為鑒,也不錯。”
“夫君說得有理。欲速則不達,儒門就是太理想化,又偏執成性,自以為無堅不摧,其實脆弱得很,不堪一擊。”
孫策轉頭看看袁權,哈哈一笑。“你這話可有點……招人恨,小心成為儒門之敵。”
“夫君是儒門之敵,我又豈能置身事外?”
“別瞎說,我可不是儒門之敵。”孫策忍俊不禁,一本正經地說道:“我還要再造儒門,引導儒門走上康莊大道呢。”
袁權掩著嘴,輕笑兩聲。“原本夫君不僅能治國,還能治學,我倒是看走眼了。可惜政務纏身,要不然你也可以做一個大學者的。以夫君的境界,博綜百家,想必董仲舒也要退避三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