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過后,新年便算是結束,各行各業的人收拾起心情,重新投入工作。
今年是五年計劃的最后一年,每個人的心上都多了一份負擔,一份期待,干勁也更足,誰也不想成為拖后腿的那一個。
孫策將政務交給張處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戰事,除了必要的休息,他都在軍師處。為了方便聯絡,他將軍師處移到太初宮內,毗鄰正殿,相隔不過三十步,有急事喊一嗓子都能聽到。
這時候,孫策提倡男女平等就多了不少便利,王后、夫人們就算遇到軍師處的參軍們也無須尷尬,泰然自若的各行其事。孫策不喜歡閹人制度,所以后宮也沒有宦者,這一點倒是深得士大夫的擁護。他如今有一后八夫人,普通人難免好色之譏,對王者來說卻是足可稱道的儉樸。
當然袁衡等人也自覺,無事不出后宮,即使有事不得不到前殿來,也必然是衣飾整齊,帶夠隨從,不讓人有說閑話的機會。她以身作則,別人自然無話可說,就連身有官職的黃月英出入宮省時也會保持必要的禮儀。
正月底,各條戰線陸續傳來新消息。
諸葛亮查清了甘寧殺人的**。被殺的商人來自益州,早就聽說過甘寧的名字,到荊州辦貨,看到了集結的水師戰旗,得知甘寧是都督,便調侃了幾句,言辭不遜,還辱及了甘寧的父母,不知怎么的傳到了甘寧耳中。甘寧火冒三丈,直接找上門去,殺人劫財,又曝尸江岸,惹得輿論嘩然。
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南郡太守李通的耳中,李通找甘寧理論,甘寧卻以自己不屬南郡管轄為理由,閉門不納,讓李通吃了個閉門羹,讓李通很沒面子。李通一怒之下,上疏狀告甘寧。
至于長沙奪米,那就更簡單了。甘寧熟悉長江水情,認為逆流進攻最好是在冬季和春季,到了夏季,流量加大,流速增快,逆流而上的風險更大,幾乎沒有進攻的可能。他時間緊迫,便打算先從長沙借米,然后再由屯田都尉調撥補倉。但長沙太守張羨看不上甘寧,堅持要看到文書才肯開倉,具體負責的倉曹掾吏又出言不遜,結果惹惱了甘寧,以他們阻撓作戰為由,派水師圍了長沙城,殺人奪米。
長沙駐軍大半隨周瑜出征,剩下的郡兵數量有限,郡尉見甘寧兇悍,沒敢硬頂,放棄了米倉,收縮兵力,護住了太守府,這才保住了張羨的性命,要不然連太守張羨都有可能甘寧砍了。
在諸葛亮的斡旋之下,這件事已經暫時解決,甘寧愿意向李通、張羨道歉,賠償損失,李通、張羨也愿意以戰事為先,暫時擱置爭議。諸葛亮的報告中還提到,李通與甘寧發生沖突固然與甘寧殺人有關,私心不憤也是原因之一。他鎮守南郡多年,如今南郡無事,他不僅未能隨周瑜出征,現在又看著甘寧率水師西進,心里有想法,借這個機會發泄。要想徹底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調整李通的職務,讓他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