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兄弟相對無言。
陸議沒有戰績可言,能力如何不得而知,但他的身份不可忽視:孫策侍從。呂蒙、蔣欽在前,朱然在后,再加上去年諸葛亮在汝南推行報紙產生的影響,孫策侍從這個身份已然成了一個傳奇,沒人敢漠視的傳奇。既然呂范敢于將浚儀交給陸議,便足以說明陸議不太可能是例外。
“兄長……”董訪猶豫了一會,還是忍不住問道:“孫策是怎么做到的?他怎么……”
董昭看了董訪一眼,淡淡地笑道:“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學而知之。文也好,武也罷,見得越多,經歷越廣,自然學識日厚。只不過以前這些學問都是私傳,或父子,或師生,見識既不廣,經歷也不多,學問自然有限。”他喝了一口水,又道:“如果父師再留一手,那就更不足與論了。孫策有教無類,精選少年,悉心教導,再輔以大量戰例,耳濡目染,自然能出人才。”
董訪點點頭。這是實情,也正為如此,家世和師門就非常重要,不僅僅是人脈交游的問題,更是能不能學到真本事的關鍵。孫策既是一個好老師,也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多出人才也不奇怪。
“不過,這未必是好事。”董昭端著水杯,笑了一聲,露出幾分譏諷。
董訪不解。“兄長何出此言?”
“軍中辛苦,戰場兇險,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受的,所以向來棄武從文的多,投筆從戎的少。孫策父子并為名將,可他的兄弟中便有人不愛武藝,將來他的子嗣中有沒有人能子承父業,實在是個問題。到時候這些久經沙場的宿將便成了威脅,要么一一除去,如韓信、彭越,要么功臣欺主,如周勃、陳平。”
董訪笑了。“說得也是,我看那袁氏姊妹可比呂后強多了,到時候必然熱鬧非常。”
“如果真有那一天,你我怕是看不到。”董昭一仰頭,將杯中水一飲而盡,又將杯子重重的頓在案上。
“呃……”董訪撓撓頭,神情尷尬。“兄長,那我們該怎么辦?”
“走一步,算一步。”董昭嘆了一口氣。“既然四世三公的袁紹都會一敗涂地,焉知孫策不會如霸王一般流星過眼?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有時候未必需要幾代人,也可能是及身而止。”他仰起頭,看著西邊燦爛的晚霞,眼神中透出一些惋惜。“畢竟還是太年輕,不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兄長,你是說孫策可能會后力不繼、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