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當如此。”劉曄放下奏疏,輕輕敲了兩下。“陛下,恕臣冒昧,如果賈詡建議陛下孤注一擲,奮勇向前,與孫策決一死戰,陛下會怎么想?”
天子眼珠轉了轉,恍然大悟。他不信任賈詡,賈詡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不管賈詡說什么,他都會報以謹慎的態度審視一番。如果賈詡建議他與孫策決戰,他大概率會認為賈詡在欺騙他,不可能接受。
所以賈詡干脆不提。
“若是如此,有可勝之機嗎?”
“有,雖然不多。”劉曄目光閃爍。“陛下,臣想見見那個毌丘興。賈詡的未盡之言或許就在毌丘興的口中。若非如此,他何必安排毌丘興來此?”
天子一拍腦門,懊喪不已。他還是太年輕了,不是賈詡的對手。賈詡看破了他,他卻沒能看破賈詡。若非劉曄提醒,險些錯過毌丘興這招暗棋。如果毌丘興在他這里受了冷落,失望而去,甚至轉投孫策,將賈詡的計劃轉告孫策,那也怨不得賈詡,只能怪他自己有眼無珠。
天子一邊派人去召毌丘興回來,一邊向劉曄問計。劉曄說,賈詡的分析并沒有錯,當前形勢對朝廷的確不利,秘書臺收集到的情報也能證明這一點。天子頓兵于河內,袁譚滯留在兗州,甚至要與孫策議和,本身就說明情況危急,已經到了非冒險不可的時候。如果繼續拖下去,取勝的只會是孫策。
之所以還沒有冒險,只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
總的形勢而言,孫策的確占優勢,但他的優勢還沒有大到橫掃天下的地步,否則他也不會保持對峙,早就反擊了。或者說他還有弱點,只是比較隱蔽,一時還未被人發現。他愿意等,自然是因為時間對他有利,在沒有必勝把握時,他寧愿再等一等,等他積攢了足夠的優勢,彌補了所有的缺點,再大舉進攻。
賈詡一直在關注天下形勢,收集與孫策有關的情況,他應該有所發現,只是他知道天子不信任他,所以沒有直說,而是讓毌丘興見機行事。
“臣以為,這個弱點很可能是糧食。”劉曄說道。
天子將信將疑。孫策有地有人,還會缺糧?
“陛下,孫策大進大出,收入多,支出也大,烈火烹油,形勢未必如看起來的那般好。重工商可以迅速增加賦稅,卻也會增加糧食的消耗,江東原本地廣人稀,并非產糧之地,孫策這幾年大興水利,的確開墾了不少土地,但那些開墾土地的百姓本身也是需要消耗糧食的。此外如工匠、學者,哪個不是寄食者?更何況還有十余萬長年不耕的將士,要消耗多少糧食?臣收到消息,黃忠、周瑜兩路出征,總共不過五萬多人,荊州的糧食已經不敷使用,不得不從豫章調糧了。”
天子覺得劉曄說得有理,孫策重視工商,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賦稅,但糧食的產量提升有限,遠遠達不到賦稅增加的速度。自古以來,為什么一直強調重農抑商?就是因為商業的發達會導致大量的寄食人口,增加糧食的消耗。錢再多,買不到糧食也是枉然。
孫策重工商,又大興教育,用精兵,這些都會減少耕種人口,增加寄食人口。孫策重視屯田,可以緩解矛盾,卻無法根除矛盾,他有很多錢,卻沒有那么多的糧。否則他有那么多人口,一個豫州就能興兵二十萬,加上其他諸州,有足夠的兵力橫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