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被步騭的兩個理由勸住了。他讓步騭執筆,給沈友、徐琨回復,說明情況,提議協同作戰。鑒于黃河即將斷流,水師無法入河,但是可以進入濟水,他建議以濟水為戰線,堅守緊臨濟水的歷城、梁鄒、臨濟等城,阻止可能到來的冀州、幽州軍進入青州腹地。
步騭文章寫得不錯,不卑不亢,條理清晰,既說清了事情的原委,又提醒徐琨不要聽信謠言,中了敵人的離間之計,耽誤了大事。兩軍交戰,各種消息真真假假,豈能全信?
接到甘寧的回復,徐琨將信將疑,卻也不好再說,畢竟他也沒有真憑實據,只能暫時擱置,以后再說。他們隨即將重心放在了協同作戰上。考慮到袁譚征發二十萬大軍出戰,無功而返,傷了元氣,出兵援助青州的可能性不大,他們決定由徐琨、朱然負責阻擊冀州方向的來敵,沈友、甘寧協同作戰,平定青州世家的叛亂。不管是因為甘寧屠城,還是青州世家不甘心失敗,總之不能讓他們繼續擁兵自守,與袁譚相呼應。
在龐統的建議下,甘寧與沈友見了面,商定了作戰方案,先對濟水沿線進行清掃。兩人合兵共計水陸三萬余人,再加上水師擁有的船載巨型拋石機,足以對付任何一個縣城、郡治。
在甘寧、沈友的聯合攻擊下,濟水沿線的梁鄒、臺縣迅速易手,沿途的莊園被擊破,負隅頑抗的世家或是臨陣被殺,或是被俘。沈友按照既定的原則進行處理,家主斬首示眾,家屬沒為官奴婢,錢糧財物充公,補充軍用,賞賜戰士。田產則統一管理,按口計田,凡是參加戰斗的青州籍百姓,可以優先分配良田,戰死者另加撫恤,傳與子孫。
消息傳出,隱藏在海邊的黃巾余部、新舊海賊聞風而動,有的趕來入籍分地,有的請求從軍。沈友重新任命了樂安、濟南郡守,配置郡兵數千至萬人不等,并從立功將士中挑選郡守、郡尉及各縣令尉,不給世家再有反復的機會。
與此同時,沈友上書,請求撤銷漢置王國,改為郡縣。到了這一步,已經與漢朝撕破了臉,就不必再保留漢朝封建的王侯國了。
濟水沿線郡縣平定以后,甘寧撤出濟水,轉入巨定澤,對其他縣進行掃蕩,所到之處,無不攻滅,首級沿著官道掛了一路。青州世家抵擋不住,眼看著覆沒在即,有人選擇主動投降,先保住命再說;有人選擇向袁譚求援,請他立刻出兵;還有人趕往遼東,請青州名士管寧、邴原出面向太史慈求情,為青州保留一絲元氣。
袁譚接到青州世家的求援,率領三萬步騎,再次趕到平原。
徐琨得到消息,派人進駐漯水沿岸的漯陰、東朝陽等城,自己率部留駐歷城,等待反擊的機會。
掃清了濟水沿線的世家后,由得到了土地的普通百姓組成的郡兵很有戰斗力,完全可以承擔守城的任務。這些郡兵大多是三四十歲的青壯,幾乎都有做海賊的經歷,有一部分甚至是黃巾舊部,戰斗經驗豐富,如今得到了土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自然不可輕易放棄,而指揮他們的將領都是沈友、徐琨麾下積累戰功升遷的中下級軍官,大半畢業于講武堂,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上任后立刻加固城防,訓練士卒,準備迎戰。在他們的指揮下,這些郡兵雖然剛剛組建,戰斗力卻絕非世家的部曲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