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干抬起頭,打量著曹仁,反問道:“子孝,蜀王究竟有什么計劃?出三峽,取荊州?”
曹仁苦笑。他直起腰,拍了拍膝蓋。“元才兄,不瞞你說,眼下蜀王守益州都有困難,出三峽,取荊州更不可能。去年響應天子詔書,蜀王取巫縣,成功吸引了周瑜、黃忠兩路大軍,近十萬人馬,為魏王進攻兗州創造了機會。本以為孫策三面受敵,兵力不支,不料孫策在豫州征兵,一征就是二十萬。二十萬啊……”
曹仁豎起兩根手指,在高干面前晃了晃。高干眉頭緊皺。“僅豫州就征兵二十萬?”
“是不是不敢相信?不瞞你說,我也不敢相信,但這是事實。魏王糧草不繼,只能放棄兗州,留下董昭與吳王糾纏。最后的結果還不清楚,但肯定不能樂觀。”
“孫策原本就有大軍近二十萬,再征兵二十萬,需要消耗多少糧草,他支撐得起嗎?”
“元才兄一言中的,孫策的確遇到了麻煩,但是他解決了。解決的辦法你可能想不到。”
“什么辦法?”
“孫策用了兩個辦法:一是從交州運米,具體數目不清楚,據說萬石海船有幾十船,總數近百萬石。一是入海捕魚,以海魚為糧。”
“捕魚能充軍糧?”高干不屑一顧。
“別說元才兄不信,我也不信,但魏王主動撤出兗州卻是事實,現在兗州只有董昭率領的三萬冀州軍和兗州本地部曲。總而言之,形勢不容樂觀。”
高干冷笑道:“魏王撤出兗州是不是失策,稍后再說,曹使君本是袁氏舊部,為什么不與魏王合兵,反倒與魏王交戰,耽誤了時間?若他為魏王前鋒,進攻豫州,何至于有今日?”
曹仁反問道:“兗州的事,曹使君說了算嗎?”
高干頓時語噎。他就是兗州人,太清楚兗州世家的想法了,他們怎么可能對閹豎之后的曹操父子心悅誠服,他們只是希望曹操父子能保兗州平安而已。袁譚曾任兗州刺史,但后來在任城大敗,兗州世家對他沒信心了,又不肯與孫策翻臉,曹昂就算想投降袁譚也未必能如愿。
兗州人自己把自己折騰死了。
“兵者,合則利,分則傷,這樣的教訓已經太多了。”曹仁感慨不已。“我們如此,孫策父子也是如此。恕我直言,你們能堅持到現在固然不易,卻不能放松。孫堅善戰,但他和孫策相比還是略遜一籌,充其量和孫策麾下九督相當。若孫策平定中原之后,親率大軍南征,海陸并進,你們還能不能守住交趾,我真是很擔心。元才兄,當三思啊。”
高干心里咯噔一下,嘴上卻不肯服軟。“孫策就算平定了中原,還有關中、并州,豈能親率大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