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夷熟悉地形,剽悍好斗,若是散于山谷之間,縱有十年,恐怕也難以清剿。如今他們聚眾而來,正是重創他們的好機會。只要斬其酋首,懾其心膽,再示以禍福,自然望風而降,由此可以長驅直入,平定南中。當然,也只能羈縻,像中原那樣直接發動民眾不太現實。”
“先取南中?”周瑜沉吟著。
“先取南中,再順瀘水北上,至棘道,相對穩妥一些。”
“若擊敗曹仁之后,越不狼山,溯安樂水西進,再越汾關山,入渚水,不也可以到棘道么?”
“當然可以,但是都督如何才能將樓船翻過這兩道山?沒有樓船,就算都督到了棘道,又如何迎戰益州水師?若是待甘興霸率水師入三峽,且不說相隔萬里,如何統一調度,三萬將士愿意幾年辛苦,最后還是為他人做嫁衣?”
周瑜被荀攸一連數問問得啞口無言。他明白荀攸的擔心。他可以不計較誰是主攻,誰是輔助,但賀齊、祖郎肯定不會甘心。只是按照荀攸的計劃,攻取成都的戰事至少還要再拖一兩年。
周瑜瞥了荀攸一眼,忽然想起荀攸剛才要隱退的話。荀攸說,平定了益州,他就歸隱。如果他現在堅持先北上,倒像是有趕荀攸走的意思,顯然不太合適。
“先擊敗曹仁再說吧。”周瑜說道:“這件事,還要和賀祖二位商議才能決定。”
荀攸表示贊同,隨即指著地形,開始介紹參軍們擬定的作戰方案。
魏延站在一旁,眼睛盯著地圖,聚精會神的聽著,不肯漏過一個字。荀攸說話一向言簡意賅,如果不注意聽,會漏掉一些很重要的內容。他當然可以以后再問周瑜,但他覺得自己將來遲早要獨當一面,不可能永遠跟著周瑜,如果也遇上荀攸這樣一個聰明絕頂偏偏又心機深沉的軍師,他總不能再向周瑜請教。
聰明人能幫忙,但前提是自己也要夠聰明,否則難免喧賓奪主,大權旁落。在這方面,他最佩服的人就是吳王孫策,不僅能用那么多厲害的人,而且讓這些厲害的人佩服有加。不過那是絕世奇才,他自認學不了,只能以周瑜為榜樣,將來做個都督,指揮數萬人馬,鎮守一方。
荀攸很快說完了,周瑜沒有立即表態。荀攸也沒催他,隨即又說了另一個方案,也就是周瑜剛剛提到的方案。參軍們做了方案,但他不看好,只是作為備選。即使不考慮各都督之間爭勝的問題,僅就實際情況看,擊敗曹仁后就主動出山,進攻益州的腹心地帶,也非明智之選。
周瑜聽完,還是沒作評價,只是要求荀攸把兩個方案都寫成報告,抄送賀齊、祖郎,到時候集思廣益,盡可能拿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