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康大喜。看孫策這架勢,可不像是要接納浮屠道的意思。本來嘛,孫策有吞并天下之志,怎么可能接受無君無父,蠱惑百姓出家修行的浮屠道。若是浮屠道大行天下,人人皆出家修行,只認佛陀,置人間帝王于何地?
嚴浮調眉頭緊蹙。他收到吳夫人的通知,說孫策要見他,請他為孫堅祈福,可孫策這態度一點也不像是要祈福,倒像是要興師問罪。
“請大王指教。”
“指教不敢當。”孫策緩了口氣。“我軍旅倥傯,無暇就學,對浮屠道更是知之甚少。不過有些基本事實,我還是清楚的。”他打量著嚴浮調,來回踱了兩步。“你讀過多少部浮屠經?”
“精讀的有十來部,泛泛的百十部。”嚴浮調明白了孫策的意思,拱手道:“浮調所學的確淺顯,不及浮屠道精深道義之萬一。不過就是這萬一已經令浮調受益匪淺,故而斗膽,敢請大王準許,傳道于大吳,令天下人皆能明慧開悟,共享太平。”
“信浮屠道,就能享太平?”
“自然。”
“天竺人信了幾百年的浮屠道,如今依然是小國林立,互相攻殺,更有外敵接踵而來,紛紛不休,哪兒來的太平?”
嚴浮調語塞,驚訝地看著孫策。“大王此言,從何說起?天竺雖然小國林立,卻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談何攻殺?至于外敵,更是傳言,還請大王不要輕信。”
孫策笑了,指指嚴浮調。“我說你只知皮毛,你還不信。你關于天竺的這些事都是從那些安息人告訴你的吧,你自己了解過嗎?別的不說,就說安息國吧,他們信浮屠道甚是虔誠,連王子都可以出家修行,可安息國如今是什么局面,你可知道?安息高等人都是逃難來的。”
嚴浮調大驚失色,面色變了幾變,卻沒敢反駁。天竺國究竟是什么情況,他不清楚,但安息高等人是逃難而來,他是心知肚明。如果情況真如孫策所說,信浮屠有亡國之禍,在中原傳播浮屠道就不太可能了。
陸康喜不自勝,忍不住問道:“還有這樣的事?”
孫策輕笑一聲:“祭酒,吳縣如今已是胡商必經之地,你讀書閑暇之際,不妨去胡市走一走,喝上兩杯酒,聽胡人說說這海外的故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會有啟發的。”
“對對,大王說得有理。”
“還有,蔡大家研習天竺文字有成,收集了不少天竺的史事,正在編一部天竺簡史,其中就有浮屠道的來龍去脈,雖然簡略,卻有脈絡可循。印行之后,祭酒一定要讀讀。”
“好好。”陸康連聲答應,心情大好。
嚴浮調呆若木雞,汗如雨下。孫策對天竺的了解比他還多,還安排了蔡琰這樣的大家專門研究天竺,這讓他的自信瞬間崩潰,不敢輕易開口。
“你好學向道,有所心得,不愿藏私,愿普惠天下,這份用心是好的。只是學問還不夠,倉促傳道,難道有魯魚亥豕之誤。若將這訛誤之學傳布天下,不僅誤己,亦將誤國。”孫策緩了語氣。“我想,這絕非你所想見,對吧?”
嚴浮調猛然驚醒。他抬起手臂,用袖子拭去額頭的冷汗,連聲說道:“對,對,大王明鑒,浮調絕無亂天下之心。只是……大王,這天竺真的……”
“不信?”
嚴浮調擠出幾分勉強的笑容,顯然不愿相信,只是不好當面說孫策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