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去就不必了,都督還是留下來整頓兵馬比較好,沈督與龐軍師若有命令,都督也可立刻行動。”
“甚善!”
沈友也接到了孫策的冀州方略。他與龐統商量后,覺得此戰關鍵是誘劉備入冀州,在平原決戰,以免劉備退入山區,據險而守。因此,太史慈能不能完成對劉備的包抄至關重要,他們如何保持對冀州的壓力就很有講究。壓力太大,冀州隨時可能易手,劉備不敢出兵冀州,太史慈無機可乘。壓力太小,袁譚又可以將足夠的兵力調到北線,劉備想進也未必進得來。
最后,龐統想出了一個主意:加大新政的推行力度,迫使更多的青州世家出逃,造成青州人心惶惶,暫時無力出兵的態勢,讓袁譚放心,將一部分兵力部署在平原一帶,聲援青州世家。如此一來,他們也可以名正言順的整兵備戰。一旦太史慈完成包抄,他們就可以發起進攻。
龐統估算了一下,如果一切順利,總攻將在秋后展開。他們進攻的時間可能會遲一些,但最遲也不會遲于新年。著眼于此,有些準備需要提前進行,比如糧草輜重的籌集、運輸,比如兵員的征發、訓練。這次是主動進攻冀州,與據地而守不同,需要準備得更充分一些。
沈友贊成龐統的建議,隨即與伊籍商量,讓他加強監察,加大對陽奉陰的青州世家的處理力度,必要的時候可以小題大作,把聲勢鬧得大一點。
就在他們商量的時候,徐琨轉來了蔣干的消息。龐統分析之后,以為不必多事,靜觀其變即好。冀州落入誰的手中并不重要,袁譚也好,袁尚也罷,包括劉備在內,他們都不具備整合幽冀的能力。如果他們能互相配合,或許還能有一戰之力,如果他們互相謀算,內訌不休,這事反倒好辦。
“且作壁上觀。”龐統如是說。
“士元,冀州攻勢會由誰負責?”想到秋后的行動,沈友不禁心動。粗略的算一下,需要動用的兵力至少要包括太史慈、甘寧、徐琨和他四個戰區督,近十萬大軍,很可能兗州方面還會有安排,肯定需要一個居中協調的大將。不過他也不敢抱太大希望,與太史慈相比,他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優勢。平原作戰,尤其是切斷劉備退路,需要太史慈統領的幽州騎兵擔當主力。
“如此大的戰事,非大王親臨不可。”
沈友沉吟片刻,又問道:“那拿下冀州之后,我與徐琨將去何處?”
“拿下冀州之后,最大的可能是進攻河內、河東,然后攻取并州之地。并州多山,都督大有用武之地。不過,在此之用可能還要和黑山賊交交手。大勢已明,他們如果還不肯俯首稱臣,就只能死了。”
沈友想了想,表示同意。“我意亦如是。”
在龐統的參謀下,沈友親自執筆,給徐琨、蔣干剛回了一封信。他對蔣干說,冀州內部事務,由典客相機而定,但青州目前不宜出兵,以免打草驚蛇。你要注意安全,不要被戰禍殃及,必要的時候可以離開鄴城一段時間,我可以聯絡水師,請甘寧安排戰船去接應。
對徐琨,沈友則建議他做好作戰的準備,不管輕舉妄動,因小失大。
很快,伊籍在青州全境展開巡察,尤其是平原、濟南等西部諸郡國,要將新政推行到底,凡是有所隱瞞,一律嚴懲,涉事的青州世家和官吏概不例外。一時間,青州風聲再起,有的世家舉家出逃,有的則向魏王、中山王求援,請他們出兵青州,驅逐沈友、徐琨。
盧奴,中山國相府。
劉備背著手,在堂上來回踱步,腳步又快又猛,透著一絲絲掩飾不住的興奮。
逢紀與華歆對面而坐,神色卻大有不同。逢紀眉頭緊皺,神情凝重,一言不發。華歆卻連連搖頭,一邊嘆氣,一邊大口大口的喝著酒,仿佛再不喝就沒機會了似的。
劉備突然停住腳步,目光在逢紀、華歆臉上掃了掃,笑道:“華君,你喝得太急了。”
華歆苦笑不答,又將一大杯酒倒進嘴里。劉備眨眨眼睛。“看來華君不同意我的計劃,以酒遮面,準備把自己灌醉了,讓我沒有機會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