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勢在必行,孫策決定將這個面子給周瑜。
周瑜是他最早的戰友,這些年來一直全力支持他,不管是平定江南,還是頓兵牂柯,周瑜不喜不悲,總是盡心盡力的完成任務。蔡邕學貫儒道,精通五經,是老一代的文豪。蔡琰寫《士論》,研習梵文,鼓吹新政,幾乎是新王朝的文膽。周瑜娶了蔡琰,成了蔡邕的女婿,既承負著老一代讀書人的期望,又為新一代的讀書人護航,是理想的代言人。
況且周家還有人在長安,將來進行統戰,周瑜會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榜樣。
問題也不是沒有。廬江周家也好,陳留蔡家也罷,都是數得上的世家,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讓世家誤解,以為他們的春天又來了。因此,在同意稱帝之前,要把一些原則落實下來,形成共識,作為新王朝的發展綱領。
孫策坐了起來,披上衣服。“有紙筆嗎?”
“嗯?”袁權眨著眼睛。
“我要草擬一些文書。”
“大王,這可是稻香殿,不是理政所在。你在妾的殿中草擬文書,將來會有人說妾干政的。”
孫策想了想,笑道:“民以食為天。在你這稻香殿擬文書,將來肯定會被載于史冊,希望我這份文書能讓普天下的百姓都能聞到稻香,衣食無憂。”
袁權聽了,收起笑容,披衣下床。“既然如此,就算惹人非議,妾也認了。”她取來一張小案,擺在床上,又取來筆墨紙硯,親自磨墨。孫策盤腿而坐,閉目沉思良久,提起筆,在上好的江東竹紙上寫上第一行字:
夫治國如修道,須陰陽和諧,五氣均衡,內壯而外強,方能延年益壽,盡其天年。
兩天后,孫翊、孫尚香到周府拜訪周瑜,請教軍事,孫匡、徐華則向蔡琰請教繪事,同時帶去一份孫策親筆書寫的文稿,請周瑜、蔡琰共同商議、潤色。
周瑜看完文稿,便明白了孫策的用意,孫策同意稱帝,并愿意將這個榮譽給他,但有些原則必須先行確定,周家、蔡家要以身作則,率先做出表態,并形成治國綱領,確保以后都會遵行,不會輕易改動,更不會束之樓閣,成為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