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香答應了。為了這次戰事,孫策從豫州運來了三十架巨型拋石機,其中有二十架分配給了她,還有十架交給了朱桓,讓他去攻城掠地。
巨型拋石機過于沉重,目前還沒解決陸地運輸的問題,只能依賴船載水運。在擬定戰術方案時,陸遜就意識到雙方地勢的懸殊,沒有巨型拋石機,己方無法遏制對方的遠程打擊,運輸巨型拋石機是重中之重。好在邘城南不遠就是沁水,陸遜特地挖了一條河,以便將巨型拋石機運到城下。
挖河、部署巨型拋石機、制作復式望樓都是極耗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工程,至少在半個月以內,孫尚香無法對邘城發動真正的進攻。好在因為陸遜的堅持,孫尚香最后上報的是求穩的方案,時間充裕,毋須著急,可以按照計劃一步步的實施。
孫尚香之所以可以不急,是因為孫策安排了朱桓為她籌集錢糧。朱桓渡河之后,迅速攻克了懷縣,代理河內太守,隨即在毛玠的協助下,約見河內各縣豪強,并將準備好的公告分發到各縣鄉里,安排郡督郵四處巡訪,如果有違反命令,不予張貼公告,或者不進行有效宣傳的,從里長到縣令長,一律嚴懲。
毛玠原在兗州就推行過新政,在首相府任職年余,對新政的理解又深一層。他很清楚,朱桓只是暫時代理河內太守,一旦戰線推進到上黨境內,河內成為內郡,朱桓必然卸任,繼任河內太守的很可能就是他。這既是對首相張纮的尊重,也是對他的器重。作為一個降臣,能這么快就委任為一郡太守,而且是河內太守,他非常幸運,機會難得。
與河內豪強的談判主要由毛玠進行。毛玠是兗州名士,學問好,見識高明,說起話來有理有據,邏輯清晰,以楊俊為首的河內豪強代表與他接觸之后,很快就明白了新政的意義,打消了疑慮,不少人都主動交出了土地,以期換取其他的利益補償。楊俊曾是邊讓弟子,與毛玠一見如故,被舉薦為郡功曹,成了朱桓與河內豪強的聯絡人。只有少部分人負隅頑抗,或是據壘而守,或是舉家遁逃。
朱桓統兵征討,一一撲滅,迅速穩定了河內形勢。
溫縣司馬氏也不例外。司馬朗入職吳國,被河南尹龐山民任命為偃師長,消息傳來,溫縣司馬立刻投降,便送信給司馬懿。
只是司馬懿沒有回復。
其實司馬懿原本是打算回復的,收到司馬朗的親筆信,得知孫策愿意見他,他就動了心思。可是兩個消息接踵而來,最終阻止了他的行動。一是楊修返回孫策身邊,擔任行軍主簿,主管整個大軍的錢糧籌集、調配;一是平皋張氏相中了朱桓,主動托人提親,希望將張春華嫁給朱桓。
一想到以后面對楊修、朱桓,司馬懿就無法理智,所以他收起了司馬朗的親筆信,橫下一條心,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讓楊修和張汪后悔他們今日的決定。
看著城下的吳軍陣地,司馬懿冷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