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三萬石啊?”龐山民有些失望。
“不過還有一個解決辦法。”董和說道:“你可以抽調一些勞力到陸渾、宜陽一帶墾田、修路、疏浚河道,他們的口糧可以由弘農來供應,一個勞力一個月用糧一石八斗,到年底還有三個多月,一萬人就可是五萬八千石,兩萬人就是十一萬六千石,比你要的還多。”
龐山民斜睨了董和一眼,冷笑道:“嘖嘖嘖,就你董幼宰會算帳,我不會算?第一批定居的黑山軍總共才多少勞力?全派到弘農去幫你干活,我河南拋荒的田不用墾,河道不用疏浚?”
董和攤攤手,笑而不語。
兩人正說著,帳中出來一個少年侍從,將一份文書遞給董和。董和接過來一看,正是他剛剛遞交給孫策的文稿,翻開一看,卻見文稿里用朱筆批了幾句,還修改了兩個不太通暢的字句,顯然是仔細看了的。
“這是大王的筆跡嗎?”
“自然。”少年侍從面帶微笑,一副習以為常的模樣。“大王說,董府君的文章很好,簡明扼要,說理透徹。只是若要發表,還要在文句上稍作潤色。也不用太費事,如‘八月秋風起,兩岸稻花香’即可。”
說完,少年侍從拱手再拜,轉身回去了。
董和和龐山民相視而笑。“八月秋風起,兩岸稻花香”是董和與龐山民唱和的詩句之一,沒想到孫策也知道。董和打量著文稿上的批注,感慨地搖搖頭。“大王博聞強識,令人嘆為觀止。”
“靜能生慧,大王修道有成,有金聲玉振之境界,博聞強識又算得了什么。”
代郡,桑乾。
明月初升,照在淺淺的治水(桑乾河)上,波光粼粼,水聲潺潺,寧靜而安詳。
沈友挽韁而立,看著遠處的山巒,眼神寧靜。夜風吹起他的衣角,獵獵作響。
龐統裹緊了狐裘,看看沈友,欲言以止。這塞北的天氣與中原果然不同,這才八月,天氣就冷得讓人受不了,尤其是這夜風,像針似地往衣服里鉆,不穿皮裘簡直受不了,真不知道冬天該怎么過。
“士元,再過幾天,可能就要下雪了。”沈友仿佛聽到了龐統的感慨,一聲輕嘆。“江南三春水,塞北八月雪。若不親至,如何能知世界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