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周不疑此計背后的另一層用意:給黃蓋建功的機會。黃蓋就是泉陵人,他追隨孫堅征戰多年,如今卻身陷交州泥潭,仕途艱難。如果能配合孫翊擊敗甚至擒獲劉繇,黃蓋就能脫穎而出。劉先與黃蓋一文一武,再加上周不疑這樣的后生出現在吳王身邊,零陵人在吳國朝堂上就有了一席之地,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諸葛亮和孫翊商量了一番,接受了周不疑的建議,派人入蒼梧,聯絡駐扎在郡治廣信的黃蓋,協同作戰。在此之前,之前的誘擊計劃繼續執行,只是要扮得更像一些。若能誘來劉繇,戰而斬之,自然沒什么壞處,不成功也沒什么壞處。
有了劉先、周不疑協助,諸葛亮對計劃進行了細化,其中一個安排就是派兵進駐營浦,做出進攻交州的姿勢,迫使劉繇做出選擇。孫翊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潘濬。潘濬是武陵漢壽人,諸葛亮在武陵主持事務的時候認識的,對他比較賞識。孫翊進駐江南后,他將潘濬推薦給了孫翊。
潘濬很年輕,官職卑微,也沒什么名氣,但是他能力很強,這幾年隨諸葛亮做事,對吳國的做事方式也熟悉,派人帶一些人去營浦,不會引起劉繇的警覺。
潘濬接受了命令,又推薦他的表兄蔣琬接替他的事務。蔣琬是零陵湘鄉人,前幾年外出游學,剛剛回來不久,聽說潘濬到了泉陵,便趕來相見。
蔣琬二十出頭,身材高大,氣度不凡,談吐也與眾不同。他游學了幾年,去過襄陽學院,也去過建業太學,對吳國新政很是推崇,如今學業有成,打算出仕。他本想考政務堂,聽說孫翊到了江南,知道機會來了,便匆匆趕了回來。
零陵人才不多,蔣琬主動來投,又有潘濬推薦,孫翊當然求之不得,欣然錄用,讓蔣琬先在自己身邊,協助諸葛亮處理一些事務,熟悉一段時間后再委以重任。
很快,潘濬帶著一千士卒趕往營浦。
士徽率部剛剛進入營浦縣,便聽到了潘濬進駐營浦的消息。他心生警惕,倒不是擔心自己的安全潘濬只有一千人,守縣城還行,出城野戰的可能性不大而是覺得孫翊野心勃勃,有可能發起主動進攻,只不過不是靈渠方向,而是謝沐、富川方面。
廣信被黃蓋占據之后,謝沐、富川就是他最后的根基所在,一旦有失,他的根基就缺了一半。士徽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回報劉繇,請他準備應對之策。
與此同時,他率部進入陽明山區。為了安全起見,他將主力留在陽明山的南麓,防止潘濬發現他的蹤跡后抄他的后路,只派小股精銳從小道趕往泉陵,尋找伏擊孫翊的機會。殺死孫翊,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卻能打亂吳軍部署,爭取一些時間。若能因此進入零陵腹地,他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