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末,孫策返回建業,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見母親吳太后。
吳太后心情不錯,擺了一案的水果,拉著孫策說話,談笑風生。好事接二連三的傳來,尤其是孫尚香、孫翊先后建功,分別出任左右都護,成了孫策的左膀右臂,讓她格外興奮。
“尚香是你一手教導出來的,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不意外。倒是季弼,他從小可是頑劣得很,能改節讀書,謙恭待人,大出我的意外。”
孫策也很滿意。“阿母說得是,我也是這么覺得。能征善戰不出奇,出奇的是能夠顧全大局,這一點令人滿意。阿母,你可能還不知道,季弼調李通參戰,連我都沒想到呢,接到捷報時,整個軍師處都傻了。”
吳太后也很意外,催孫策說得詳細一點。見母親難得這么開心,他便繪聲繪色的把經過說了一遍。開戰之初,軍事處也進行了形勢推演,都認為孫翊會獨攬其功,最多出于拉攏零陵人的目的,給黃蓋一點機會就算他不想給,零陵人也會想方設法為黃蓋爭取但他們都沒想到孫翊會調李通參戰。畢竟以孫翊的兵力,只要能誘劉繇離開靈關,取勝并沒有什么懸念。
可是調李通參戰的影響很好。李通是江夏平春人,平春與汝南交界,李通與汝南人多有來往,也被歸于汝潁一系。汝潁不缺名士,名將卻不多,李通、陳到是有限的幾個。李通調任荊南督原本就有平衡的意義,多少有些底氣不足,如今有了實打實的戰功撐腰,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半年之內,陳到在塞北立功,李通在江南立功,汝潁人說話的聲音都響了很多,心理也平衡了,對孫翊多有佳評,說他雖然年輕,卻有大將風度。
吳太后聽說那么多汝潁名士夸孫翊,歡喜得合不攏嘴。開心之余,她又有些遺憾,小心翼翼地對孫策說道:“伯符啊,對這幾個弟妹,你是真的用心。說起來,我也時常后悔,當初若是聽你的勸,不讓仲謀去交州,或許更好一些。”
孫策知道母親想說什么。他也聽說了,孫權這一年在富春很安份,每天讀書習字,修心養性,連以前最喜歡的打獵都沒去。
“阿母,仲謀最近可曾有書信來?”
“有的,是一些讀書心得,我也看不太懂,正想派人送給你,讓你看看,又怕你忙,沒時間看。”
“我就是再忙,仲謀的書信也是要看的。”
吳太后聽了,連忙命人取來一些書信,交給孫策。孫策接過,略翻了翻,便收了起來。孫權寫這些讀書心得自然不是給母親看的,而是給他看的,只是一時抹不開臉,借著母親的手轉一下,免得被他拒絕。說到底,這小子還是沒修煉到家,離歷史上那個臉皮超厚、身段超軟的東吳大帝有些距離。
“阿母,朝中正在準備登基的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富春孫氏的大事,季佐、尚香都會趕回來。兄弟姊妹都到了,仲謀也不能缺席。我想著,如果阿母不反對,就讓他和叔父一起來吧,路上也有個照應。早點來,我們一家人聚少離多,這次正好有機會,多聚一聚。”
吳太后正中下懷,連聲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