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具體,我卻知道該怎么做了。”
“說來聽聽。”
“不急。”荀彧向自己的馬車走去,腰背挺直。他揚揚袖子,朗聲道:“大王今年尚未而立,就算到六十五歲退位,還有三十七年時光,足夠我制出新禮了。”
禰衡想了想,忍不住笑了。他邁步追了過去。“荀文若,我有一計,你想不想聽聽?”
荀彧停住腳步,轉身看著禰衡。“正平若有金玉良言,彧自然求之不得,當以好茶相待。請!”
觀象臺一晤后,荀彧打開了思路,制禮迅速推進,很快就拿出了第一個草案,提交公卿討論。
新朝鼎立有很多儀式,曾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祭天,以示君權神授。但孫策偏偏申明不信天命,荀彧之前之所以遲遲沒有進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荀彧保留了祭天的儀式,但是將祭天的意義修改為道法自然,崇尚實事求是的研習天道,并遵循天道來治人事,而不是閉門造車,從各種經典中尋找牽強附會的理由。
理所當然,祭天的地點定在了觀象臺。
這個改動雖然有一些異議,但大部分公卿表示同意。儀式保留了,而且更加隆重,既尊重了傳統,又賦予了新意,有新朝氣象,也符合吳王一直以來的理念。
祭天之外,荀彧又增加了一項:祭地。大致儀式與藉田類似,以示天子重農之意。民以食為天,農為百業根本,種地的農民如今稱為農士更占據了天下戶口的九成,當之無愧的中堅力量。祭地時,邀請各地農士代表參與盛會。
因為吳王倡男女平等,荀彧將蠶禮一并納入其中,農士代表將以夫婦為單位。
祭天在觀象臺,有現成的建筑,無須新建。祭地則需要新建一座臺,以各州所獻之土筑成,取名先農臺,既表現重農之意,也有各州貢土臣服之意。
祭地之后是祭祖。這個祭祖不僅僅是祭孫氏祖先,更要祭歷代先賢。荀彧提議在太學中建先賢臺,繪歷代先賢圖像于其中,召集太學諸教授、學子聚講,各州使者,百業代表與會,以示重人之意。
祭天地人之后,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大致按既有禮儀,只是取消了一些繁瑣的步驟,加之簡化,保留臣君相待以禮的核心,酌情提高了臣的地位,減少了跪拜的次數。尤其是國是院,因為都是老臣,跪拜不便,除了必要的跪拜禮外,大多以拱手禮代替,以示重老之意。
禮制草案一出,爭論不可避免,但眾臣的總體意見還是積極的。新禮最大的特色一是簡潔,一是尊重。沒有刻意展示皇權的威風,比叔孫通所制之禮多了幾分人文關懷,自然得到了眾臣的支持。甚至有人擔心荀彧這一步是不是跨得太大了,可能引起吳王的反感,草案無法通過。
孫策很快通過了這個草案,隨即下詔公卿上書提出修改意見,由荀彧、禰衡統籌修訂,爭取盡快拿出一份可以施禮的方案。
禮制的原則、框架通過,剩下的便是細節。很快,幾套具體的禮儀制度便送到了孫策面前,有些禮儀要進行演習。孫策的日程中便多了一項內容:每天演禮,免得到時候出錯,被人笑話。
蔡邕、荀彧兩對父女成了禮儀導師,每天出入王宮,教導宮中男女老少。
建業城內也掀起了一場演禮的活動。吳王登基之時,會有各方代表齊聚建業,身為大吳國都,首善之區,建業人自然不能失禮,被人笑話,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練習行禮之人,就連船娘、報童攬活時都不忘秀兩句文縐縐的禮貌用語,讓陸續趕到的四方使者大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