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遠處的西域酒家二樓,禰衡推開了窗戶,一手舉著酒杯,一手摟著慵懶的胡姬,看著對面的百姓,輕笑一聲,撇了撇嘴。
大殿之上,鴉雀無聲。文武百官穿著嶄新的禮服,拱手肅立,等待著莊嚴時刻的到來。
東側是外朝官員,吳景、張纮、虞翻、鐘繇站在最前面,九卿及在京二千石官員站在后面。他們戴著式樣不同的冠,佩著不同顏色的綬帶,手里捧著笏,腰間帶著印,端身正立,神情莊重中帶著興奮。
西側是內朝官員,朱儁、蔡邕、黃琬站在最前面,周瑜、太史慈等五都督、十二督及各部將領代表穿著新式的軍禮服,挺身肅立。即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坐鎮一方的大將,指揮過數萬人的大戰,可是在這種場合,他們還是有些莫名的緊張,一遍遍的檢查自己的儀表,默記早已練習了無數遍的禮儀,生怕到時候出錯。
即使是蔡邕、黃琬這樣參與朝儀制定的老臣也不敢有絲毫大意。今天的儀式不僅代表著一個新王朝的誕生,更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他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五百年來之大變局,必然載入史冊,成為無數后代學者研究的對象。他們可不愿意在這種場合鬧出笑話,貽笑千年。
數百人的隊伍,幾乎填滿了整個大殿,卻聽不到一點雜聲。
大殿之外,許褚、典韋頂盔貫甲,像兩尊門神,肅立在殿門房,衣甲鮮明的虎賁郎向兩側殿開,沿著走廊,一直沿伸到遠處,威風凜凜,令人不敢生侵犯之意。
大殿之下,算不上寬闊的庭院中,從各地趕來的郡守、上計吏、諸堂祭酒,各行各業的代表在庭中肅立,靜靜地等待著儀式的開始。站在最中央的幾個代表是丹陽尹杜襲、吳郡太守周異、豫章太守許虔等人,有南郡郡學祭酒胡昭、遼東郡學祭酒管寧,剛剛調任太學木學堂任教授的秦羅也在其中,與她比肩而立的正是黃月英。
黃月英本該在宮里等著,但她想親眼見證這個時刻,便以吳郡木學堂祭酒的身份站在了這里。
許劭也在院中,他是作為汝南郡賢良代表來的。他本來不想來,覺得很尷尬,可是后來聽說前朝老臣如廬江周忠、河南種劭、河東裴茂都來了,甚至連九十多歲的趙歧都不遠千里的趕來了,他也就坦然了。聽可靠消息說,參加這次大典的賢良不僅可以參加大饗,還有機會授予榮譽官職,甚至有可能得到榮譽爵位,再不濟也可以得個紀念勛章。
孔融也在院中。他雖然沒有說話,卻左顧右盼,看到了無數熟悉的面孔。看來長安老臣們還是不太甘心就此致仕養老,不少人又借著賢良的名義來參加這次大典,為新朝歡呼喝彩。
太初宮外的廣場,萬名江東百姓代表靜靜地等候著,隊伍的前面有百張坐席,每個座席上都坐著一個白花蒼蒼的老人,面前的案上擺著熱騰騰的食物和飲品。每個老人身邊都有一個年輕人侍候著,他們穿著新衣,難掩心中的激動,小心的拿起案上的食物,遞給老人。這些都是宮里特地準備的食物,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松軟合口,非常適合老人食用。
賀純也在其中。他默默地吃著糕點,一言不發。作為曾經舉兵對抗孫策,后來還被孫策誣以抗詔罪名,送到長安關了幾年的前朝老臣,他本不愿意出現在這樣的場合。可是他不來不行,從子賀齊剛剛被拜為天竺將軍,據說還要封侯,他的兒子卻還沒有出仕。這次費了好大力氣,又不遠千里,請賀齊給孫輔寫信,才求得一個機會,讓他有機會作為江東萬民代表之一,出現在這里。
他原本很抗拒,不過看到老朋友王晟之后,他也就坦然了。
不是不說,這糕點真香。
老人們后面站著的青壯百姓男女各半,有專門的人抬著籮筐,將一碗碗熱粥和可口的糕點送到他們手中,后面的人則跟著收碗,并遞上布巾,供他們擦嘴凈手。百姓代表們欣喜不已,大口大口的吃著,驅走了身上的寒意。
“當當當”鐘聲結束,余音裊裊,久久不絕。
在鐘聲余音中,坐在席上的老人起身,振衣,躬身,向大殿方向行禮。賀純驚訝地發現王晟居然站在了最前面,這意味著王晟要代表這些江東百姓代表,喊出請吳王登基的第一聲。
這老東西,真是不要臉。賀純很生氣。
站在最前面的王晟沒有心思關心賀純想什么。他運足了氣,大聲說道:“江東萬民,恭請吳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陰陽,榮我華夏,造福萬民。”
一百名老人們跟著齊聲大呼:“江東萬民,恭請吳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陰陽,榮我華夏,造福萬民。”
萬人齊聲大呼:“江東萬民,恭請吳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陰陽,榮我華夏,造福萬民。”
一萬人的聲音絲毫不弱于剛才的鐘聲,不僅宮墻內的人聽到了,石頭城下,建業城中的百姓也聽到了,無數人互相張望,彼此的臉上都充滿期待,小兒們更雀躍不已,等待著狂歡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