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沉吟良久。“你……擔心叔弼受挫?”
孫權解釋道:“臣弟并非擔心叔弼能力。他一戰殲滅劉繇,收復靈渠,便足以證明他受陛下教導多年,學有所成,堪為一方之守。只是此戰對手特殊,荊楚水師不足,又居三峽之下流,若曹操孤注一擲,順水而下,叔弼怕是要吃虧。屆時必有人提及他與曹操的翁婿關系,誹謗陛下用人不當。”
孫權頓了頓,又補充道:“陛下常說,用兵當心如止水,洞察微細,方能廟算無遺,應變如流。臣弟擔心叔弼受流言影響,患得患失,怕是做不到心如止水。”
孫策覺得有理,下意識地點了點頭。他信任孫翊和諸葛亮的能力退一步講,就算他們有所失誤,吃了虧,也影響不了大局但他不得不承認孫權所說有一定的道理,曹操的特殊身份可能會影響孫翊的判斷,讓他做出不理智的決定,為曹操所趁。
孫翊畢竟還年輕。諸葛亮雖然謹慎,內心也是一個死傲嬌。他要是犯了軸,可是九頭牛拉不回的。
“仲謀,你覺得曹操是詐降?”
“有這個可能。”
“依你之見,當以何人駐守荊楚?”
“若以能力而論,左都護即可,中領軍黃忠亦足用,可若是考慮到身份,怕是只有陛下親自,才能壓服眾議,以求必勝。臣弟……”
孫策看看孫權,嘴角微挑。“有話就說,不必瞻前顧后。”
“唯,臣弟以為,陛下既行垂拱之制,這些瑣細政務不宜操心太過,交付有司即可。軍事則不然,陛下宜多留意些,不宜輕易假手于人。兵權在手,根基自固。左右都督雖是自家弟妹,畢竟還是太年輕了,怕是承擔不起這么大的責任。”
說著,孫權拜倒在地。“臣弟斗膽妄言,只是為孫氏基業計。冒昧之處,還請陛下海涵。”
孫策俯身,將孫權扶了起來。“仲謀,你說的很有道理,不必如此自謙。這些天,你進步很大啊。”
“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