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展也嘆了一口氣,兩人相視苦笑。
第二天中午,黃忠收到了徐晃的消息。詢問了傳令兵之后,黃忠知道徐晃還沒收到他的命令,不知道張魯的部下要找他的麻煩。不過徐晃已經預料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送來的消息里有相關的內容,只是說法與巴人正好相反。
徐晃說,他收到消息,曹操已經占據了宕渠,前鋒已經到達宣漢附近。眼看著攻取宕渠的計劃受挫,他便派人到周邊部落宣傳新政,并征收軍糧,但巴人恃險不服,還派兵襲擊征糧的人馬,雙方發生沖突,這才導致流血。
為了證明自己所言,徐晃還送來了一張染了血的傳單。傳單是事先在西城就印好的,上面是關于吳國新政的宣傳,主要是說吳國與蜀國不同,是為百姓謀福祉的新朝。他們不是來侵略的,而是來拯救他們的。現在遇到了困難,需要向他們借點糧食。糧食不白要,我給你們打收條,將來你們可以憑著這些收條免稅,支持得多的人還有賞。
可是這一切都白費了。
看到這張傳單,黃忠放了心。徐晃做事還是穩的,連傳單都事先準備好了,又怎么可能輕易讓人抓住把柄。他讓人請來張魯,將徐晃的軍報和傳單給張魯看,張魯一時也分不清真假,只好勉強答應了。
黃忠趁勢打鐵。“嗣師覺得我大吳對待百姓的政策如何,巴郡的百姓能踴躍納糧嗎?”
張魯無話可說,表示將盡力而為。
黃忠隨即與張魯商議,讓他派人去巴郡籌集糧食。大軍已經越過大巴山,進入巴郡,與曹操決戰在即,糧食是重中之重,不妨多派些人去。如果能籌集到的足夠的糧食,功勞不亞于臨陣斬將奪旗,將來一定會上報朝廷,為這些有功之士請賞。
張魯有些心動了,返回大營后,與閻圃商量,派哪些人去籌糧。
閻圃沉吟了許久,對張魯說道:“嗣師以為,天下歸吳還是歸蜀?”
張魯不解地看著閻圃,片刻之后,他笑道:“這還用問嗎,自然是歸吳。”
“既然如此,那眼前就是嗣師立功的大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
張魯不解,請閻圃細說。閻圃說,徐晃的解釋聽起來很合理,但這里面有問題,而且不管怎么說,徐晃的部下與巴人發生沖突是事實。這個仇,巴人一定會報,就算現在不報,遲早也會報。
黃忠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不愿意這些人還留在身邊,以免發生意外。只是他不好明說,所以才讓張魯派人去巴郡籌糧,實際上就是想把一部分巴人支得遠遠的,能不能籌到糧食倒是次要的。
所以,你要盡可能的將可能叛變的將領都派出去,讓黃忠放心,以便他一心一意地與曹操作戰。若非如此,黃忠不僅會擔心那些人的忠誠,先下手為強,還可能懷疑你,連你一起殺。
張魯恍然大悟,嚇出一身冷汗。
就在這個時候,王稚、趙升趕到軍中,向張魯傳達了盧夫人的意思,盡可能爭取立下戰功。
看完了盧夫人的親筆信,張魯不再三心二意,觀望成敗,決定協助黃忠打好這一仗。
按照閻圃的建議,張魯召集諸將議事。他首先拿出徐晃的軍報,解釋了與巴人沖突的真相。這些將領雖然不怎么信,可是面對證據,他們也沒法斷定事情的原委,只能將信將疑。
張魯隨即又轉達了黃忠的命令。為了讓這些將領心動,他還做了些自由發揮,大講了一番天下形勢。吳蜀實力懸殊,蜀王根本不是吳王的對手,天下十三州,已經有十二州歸吳,只剩下一個益州也支持不了多久。這是天下太平之前的最后一戰,也是我們立功的最后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
在西城時,幾次演習,我們都不是吳軍的對手。上了戰場,估計也輪不到我們立功。可是有一點,吳軍不如我們,那就是籌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能籌到糧食,首功就是我們的。
諸將之中,有人信以為真,摩拳擦掌地想立一功。有的人雖然不信,卻也覺得試試也無妨,籌糧總比作戰安全得多。更有人認定徐晃亂殺無辜,正想找機會離開,現在可以借著籌糧的機會名正言順的走,自然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