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圃明知這么做對世家不利,卻還是表示了贊同。他越來越清楚,曹操不可能是皇帝陛下的對手,敗是必然的,問題只是他還能堅持多久。既然如此,巴西人就沒必要和他一條道走到黑了。
黃忠接受了閻圃的建議,批準了羅蒙等人的請求。他又委托閻圃給諸族寫信,希望他們認清形勢,不要一錯再錯,喪失最后的機會。
閻圃欣然領命,隨即洋洋灑灑的寫了幾封信,命人送往各縣。
徐晃攻占八濛山,曹操被迫率領主力回援,雙方僵持不下,對巴西形勢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雖然黃忠未必能取得最后的勝利畢竟翻越巴山、沔水,長途運輸消耗巨大可是誰也不能否定有這個可能。在形勢沒有明朗之前,兩面下注雖然消耗很大,卻是一個相對穩妥的辦法。
于是,運往黃忠大營的糧食、物資漸漸多了起來。除了送糧送錢,還有人主動提出派兵助陣,卻被黃忠拒絕了。他現在勉強能維持已有的大軍,養不起更多的人。況且他也看不上那些部曲的戰斗力,來了也幫不上忙。
當然,黃忠的話說得很客氣,表示暫時沒有戰事,不需要兵力。如果諸族愿意幫忙的話,可以派人到宣漢,協助李嚴修整道路,迎接援兵入巴。
得到了巴西大族支援的糧食后,黃忠沒有急于進攻,而是連本帶息,首先償還了宣漢附近百姓的欠糧。人以信義為本。春耕在即,這些百姓都需要種子,如果耽誤了農時,很可能就是一年沒有收獲。
不僅如此,黃忠還派出數千將士,分散到各山各谷,幫助百姓整田耕種。
巴地多山,平整的土地不少,耕地也是以梯田為主。從荊襄來的將士并不習慣這種耕種方式,再說他們大部分人畢業即從軍入伍,對農活也并不擅長,只能幫著做一些輔助的活,比如修橋修路之類。
不過他們的到來卻讓當地的百姓很意外。他們平時都在山里,很少出門,難得看到這么多人,而且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壯。雖然是兵,個個身強力壯,打起架來都是高手,卻一個賽一個的客氣,甚至比本地的漢巴百姓還要客氣,未語先笑,和藹可親。
很快,這些年輕的士兵就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特別是那些待嫁的姑娘,一下子覺得有了目標,而且大有挑花了眼的節奏。
之前徐晃劫糧造成的惡劣影響漸漸消除,百姓們認可了這些來自中原的吳軍,也對黃忠和那位遠在中原的皇帝陛下多了幾分好感。只有心里有百姓的皇帝和官,才能帶出這樣的兵。
一時間,宣漢附近又多了幾座以鳳凰命名的山。
消息傳到宕渠,又傳到八濛山大營,辛評、馮鸞等人憂心忡忡。
如果不采取措施,就這么僵持下去,人心向吳,蜀軍很可能不戰而敗,形勢將無法收拾。